【2021年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简 报
【青春建功新百年 砥砺奋进践初心】
我院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出征仪式】
近日,学院2021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学术一报举行。院党委副书记吴翼泽,教务管理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相关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团委负责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建功新百年,砥砺奋进践初心”为主题,以“回望红色百年,追忆光辉岁月”、“助力参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专项活动为重点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全院共组建社会实践团队55支,其中专项队伍10支,实践地占涵盖14个地市。
出征仪式上,吴翼泽做动员讲话,对即将奔赴社会实践的全体师生表示亲切问候和祝愿。他希望广大青年学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学好专业知识,更要读无字之书,通过实践去体验社会、考察民情,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重视安全防范,平安有序地开展社会实践。二是突出育人实效,帮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三是灵活运用专业,将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从全新的角度看社会、想问题、做事情。
随后,吴翼泽与各二级学院党总支负责人签订安全承诺书,并一同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授旗。
本次出征仪式,充分展示了我院青年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以青年视角观察记录,以青年思考建言献策,以青年行动践行担当,与时代共进,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助力参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专项实践】
“探索数字乡村德清模式,
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实践服务团纪实
7月12日,为了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深入探索德清数字化发展模式,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赴湖州德清地区“探索数字乡村德清模式,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践服务团来到了德清县的新市镇,走访镇政府与村民,了解德清数字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态势,并积极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示范区高质量建设献言献策。
“说到新市镇,人们总会先想起新市古镇,但其实市镇不仅仅是文化名镇,更是工业强镇。近年来工业化带来的一些弊端正在不断消失,镇内的生态在不断改善。”新市镇党委委员张水红向队员们介绍,“近年来,政府大力宣扬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我市积极响应号召,已经率先搭建了‘一库一图一体系’基础框架以及‘1+2+x’运用体系。简而言之,该套系统为新市镇的生态发展和绿色保护提供了可评价、可参考的量化数据,推动德清数字化体系的应用,真正让绿水青山持续增长,实现生态资源的变现,加速推进生态文明数字化改革。”
为了考察新市镇生态文明数字化的成效,实践团队来到了新市古镇,在这里屋、桥、水、船、人浑然一体,古镇祥和的风景、干净的河道、络绎不绝的游客切实体现了新市镇生态文明数字化改革的成果。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新市镇的丰年村。丰年村交通便利,拥有广阔稻田与桑地。丰年村村民利用这一地理优势,不断将生态竞争力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丰年村采用了数字化发展新技术,大力发展蚕桑养殖、湖羊养殖,并从单一的第一产业向蚕桑加工、羊肉加工的第二产业发展,产业链的不断延长与完善使得村民的收入也获得了提高。
乾元镇同样是德清县的重要工业名镇,在工业、水利、农文旅项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乾元镇副镇长徐燕燕介绍道,乾元镇正在逐步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并为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徐镇长推荐,实践团来到了地理位置优越的乾元镇金火村。金火村环境
优美,并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在辖区河道试点推广了新型农业项目——“水上稻田”。
该项目遵循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了水上水稻可以通过根系直接吸收水中富营养成分从而避免使用化肥,同时抵御干旱、淹水、染病、虫咬,大量节省耕地和水资源。金火村同时对水稻水稻品种进行改良,采用创意设计绘作出水稻生长的巨幅作画,不仅增长了金火村水稻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还成为了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经过一天的实地调研,实践团对德清数字乡村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赴海宁市地区“花卉之艺促发展,
潮领青年振富裕”实践服务团纪实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不断提升乡村经济水平,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号召,团队以海宁花卉产业为切入点。7月11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赴海宁市地区“花卉之艺促发展,潮领乡村振富裕”实践服务团在童老师指导下来到海宁市天明村碧云天花艺基地开展了体验调研活动,早上吴翼泽书记、许乐老师也下到实践基地共同探讨现在花卉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早上9点到达天明村,由天明村高书记带着团队来到碧云天花艺基地,碧云天花艺基地是本土发展起来的,主营盆栽、花卉超市、草皮等等线下零售和工程的花卉。整个上午深入花农与他们一起劳作和交谈,了解基层花农的基本情况。在交谈中了解到现在的线下渠道较为单一,老板想通过线上销售又苦于没人带入门而往往事倍功半,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天明村的正乾园艺进行线上直播学习,在和高书记的交谈中了解到,正乾园艺的老板在虹越花卉公司学习有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整个规模和设置都做的较为专业化和集成化,大花棚的养护也更干净和节约成本,业务种类繁多,园艺修建、盆栽出售等等,更有一体的销售、打包发货、冷链物流。在交谈中实践团队来到直播室,与主播一起开播,在直播中讲述自己养花和绿植的经历,主播告诉粉丝们,应该怎么去养护以及盆栽植株的一些习性。在直播中,团队随机把公益明信片放入下单小伙伴的包裹中,明信片上有团队长达2分钟的公益宣传视频,概括了海宁特有的海宁蓝绣球花以及其他一些网红绿植的基础知识,向大家传播花朵之美,绿植之雅。
通过天明村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收获颇丰,大家对海宁周边地区的花农种植和花农在当前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种状况和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体验到了从事花卉种植的艰辛,直播平台的利弊,并期待通过自己的力量帮扶花农,带动青年和电商去振兴乡村。
【团队风采】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金融与经贸学院
赴宁波“探寻非遗文化瑰宝”实践服务团纪实
7月14日上午,团队在李诗一老师的带领下先去了宁波博物馆。博物馆外建筑形态独特,内展览丰富多彩,有着“时代之声”邵克萍版画展,赏珍”玉木雕瓷藏文物精品展,“岁月如歌"宁波变迁馆物证展等。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是由鲁迅1931年在上海倡导诞生的,而邵克萍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亦是鲁迅现实主义版画的坚定追随者。团队通过对版画的观展,深刻感悟艺术家所传达的时代脉搏和历史强音,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百年来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历程。
"赏珍"又是竹刻馆,其主讲明清竹刻艺术。团队成员跟随解说员的步伐,领略了玉器、象牙犀角、陶瓷、木雕与砚墨五大藏品的风采。通过讲解,团队成员了解到本展区的陈列多数为著名竹刻鉴赏家秦康祥先生的竹刻旧藏并无偿捐赠。形在刃,意在心,清癯瘦竹,变幻出无数精美形态。这是对其最形象的表达。实践团队欣赏竹刻,近距离观察竹刻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感受历代文人雅士寄托于竹刻的千古情怀。
同天下午,团队又一起去了天一阁博物院。内置多个景点,团队着重去了天一阁、藏书画楼及北书库三处并了解了博物馆相关的藏书措施与古书修复技艺。
“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这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对天一阁的评价。今日一看,大家感受到了其中推崇之意。天一阁藏书楼是一个奇迹,奇在上乘的藏书质量,版本精善与文献翔实。书独更要存好以便传承,因此,藏书措施产生。天一阁通过建筑来更有效藏书。如采用二层建筑、马头墙、防火巷和唯一的靠边楼梯等。其中,最传统的古籍保护措施就是晾晒藏书。而团队也见识了高科技藏书技艺,即北书库的恒温恒湿系统与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在古籍保护上,天一阁可谓是走在前头。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红色前黄的研学之路”实践服务团赴金华纪实
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前前黄村建设情况及村民对前黄村建设的意见和看法,以便于发现前黄村发展现存的不足之处和为红色研学之路的设计提供思路和建议,7月4日上午,工商管理学院“红色前黄的研学之路”实践服务团在前黄村陈亮铜像前集合,三人一组分两批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前一天的踩点后,队员们对当地路线也有了一定的熟悉,一组前往美食一条街-烈士故居-红星广场-前黄大会堂-前黄革命博物馆路线发放问卷,另一组前往烈士墓-红军洞-美丽田园-红色训练营路线发放问卷。
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前黄村建设进展良好,村民的反映也比较满意期待着能够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但是在开展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技术人才支撑不足、人气宣传不足、对接平台建设不完善等,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改善可以使前黄村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在发放问卷过程中虽有小挫折,但最终都有效克服,成功获得相当数目的有效问卷,并对其进行了及时、有序的整理。
下午,指导老师周莉莉带领队员们来到前黄村党群服务中心对党支部书记李定是先生进行采访,他先向团队介绍了村里依托红色资源,制定了“1+2+3”发展规划,以红色为主题,通过“拆治结合”和“产游结合”,实施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休闲等三大工程,全力打造红色旅游村庄,发展红色经济,把这个村庄打造成中国基层革命的缩影。他讲述道前黄被誉为“白区里的红色堡垒”,堡垒的意思并不是说前黄有多好的天然屏障,而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形成的思想堡垒,这个村子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期间都没有间断过的革命史,八位革命烈士,36人参加革命,每一个参加革命的人都有他感人的故事,具有深刻的意义,前不久在烈士故居里还拍摄了《前黄双英》电影。李定是书记说村里还兴建前黄革命博物馆,并在烈士墓前修建纪念亭,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等等作为经常性的革命传统教育场所,传承前黄村的红色革命精神,依据前黄村的环境优势和红色文化,打造特色红色产业之路。同时他也向团队成员吐露了一些担忧,就是村子现在大多是中外年和外地人,缺乏劳动力,前黄村急需人才;如何凸显前黄的特色,在众多弘扬红色文化的地区中能被大家看到,成功实现前黄振兴等等。
晚上召开了每日会议,在会议上团队复盘了今天的经过,每个成员都分享了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想,然后大家对前黄村现存问题以及发展需求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且纷纷建言献策,为团队课题报告的撰写梳理出了清晰的框架。
实践队员以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为主要方式,深入研究与村民息息相关的各项问题,为接下来切实为前黄村作出规划、找寻推动前黄发展新动力、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建议,也将更有利于实践队员为前黄村建设添砖加瓦!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金融与经贸学院
赴湖州南浔“体南浔非遗之妙,感水乡文脉之美”
实践服务团队纪实
2021年7月12日,为了深入了解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非遗项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实践服务团队成员前往南浔古镇,并通过参观博物馆、采访等形式了解相关情况。
据团队了解南浔古镇在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其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
作为此次湖州南浔非遗项目的第一站,团队的实践服务团队为避免无法参观完大部分项目这一情况,分为两个小组。第一小组最先来到的是丝业会馆,是清末民初南浔丝业公会的办公、议事之所,建于1910-1912年。一入门,团队就看到已制作好的旗袍,被展览的旗袍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致、华丽,又包含了其含蓄、温柔的独特风韵。这种内敛而不张扬,沉静而不轻飘,贤淑而不争艳一下子抓住了团队的眼球。再往里前进,团队偶遇辑里湖丝手工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顾明琪老先生,根据老先生的耐心讲解团队了解到他所制作的湖丝的蚕是自己养的,而蚕宝宝很娇贵,不仅对水质、气候、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当蚕茧化蛹后,就要不分昼夜地缫丝,所有的程序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不能让蚕蛹“破茧成蝶”,而在缫丝过程中要将蚕茧放在热水中浸泡,其后一般由八个茧子合成生丝,保证丝的韧性。抽完丝的蝉蛹软软的,根据老先生说是可以食用的。作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的顾老先生从小便开始缫丝,根据老先生所述,南浔家家户户都是通过缫丝养家糊口,他的缫丝技术也是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对于缫丝也已经坚持了四五十年。为了能更好的了解这一项技艺,在老先生的允许以及指导下团队体验了一下缫丝的过程,发现缫丝并不像老先生表现得那么轻松,也让团队对于老先生这种精神感到敬佩。与老先生进行合照留念后,团队便告别了老先生。
而与此同时,第二小组也来到了南浔非遗馆,这是全区首座综合性非遗博物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建成的。非遗馆的一楼是对于湖笔的展示,在这里团队遇到一位来自善琏湖笔厂的老奶奶正在为大家展示制作湖笔的过程,根据老奶奶的讲述,她制作湖笔已经制作了四十多年,因为没有读过书,她从14岁便开始制作湖笔以此补贴家用,虽然如今子女不再从事这个行业,但老奶奶也有三个徒弟以此传承湖笔技艺。从这次的对话中,团队也意识到了那个年代对于这一项技能为家庭带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意识到那个年代人民的艰辛。告别了老奶奶,团队还去参观了非遗馆内的双林绫娟展示,还了解了许多南浔美食,比如三道茶、麦芽塌饼、青白圆子、辣油小馄饨、熏豆茶等。
除去对话两位传承人外,团队还去了辑里湖丝馆、求恕里、广惠宫、张氏旧居、刘氏梯号、小莲庄等,了解了许多大家的经历,也了解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青砖石瓦,潺潺流水,造就了南浔这片美丽的地方,不愧为文化之邦、诗书之乡。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来源/共青团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委员会
排版/许纯纯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