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胡心云 王思凡
审 核|丁红旗陈立超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中国美术学院2021年度“哲匠金课奖”课程:城乡营造原理与实践
教学团队:王澍、陈立超、宋曙华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从原创性这一全新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本土民间建筑经验,从而提出对西方现代城市及建筑观念的批判性反思,把本土民间建筑经验视为学科的基石与根源,以地域建筑文化的理论思考为基本学术立场,以本土建筑的原创性研究和创作实验为核心特色,以乡土材料与现代建构研究为突破口,推动体现地域性特征的当代本土建筑学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
城乡营造原理与实践
展览现场
课程名称:城乡营造原理与实践
学科方向:建筑学
开课层次:硕士
课程模块类别:专业方向课
展览现场
▌历史脉络与学术思想
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学科历史悠久,学脉深厚,可以追溯到九十多年前国立艺术院建院伊始。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结构化艺术学科建设体系的综合优势, 2001年,重建建筑艺术专业,由王澍教授担任学术负责人,参照建筑教育发端之初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基础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方式,提出以材料、建造和匠艺为导向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2003年,重建建筑系,由王澍教授担任系主任和学科负责人,并依托艺术设计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针对传统建筑学科的培养方式,提出研究生教育中特别缺乏的以真实建造实践为指向的系统性实验教学模式。经多年建设和积累,建筑学科发展出了鲜明独特的学术方向,提出了“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总体建设目标。
本课程作为本土实验教学的一个核心课程,在研究方式上开启了一种从田野调查到学术整理,从实验室的工艺分析到真实范例实际运用的完整研究方法。课程把民间建筑艺术分析、建造法研究、工艺学总结和场所属性作为一个整体,不可拆分,比专业建筑学更具本土原创性,且从生存环境、地域生态特征、生命栖息现象、生活意义等方面更接近真实生存背景,这对中国建筑学返回本土性立场和方法具有“正本清源”的重大理论意义。
▌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
课程结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乡营造调查。
第二阶段:建筑与城市营造原理。
第三阶段:建筑与城市营造实践。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专业讲授、工作坊、乡土调研、科研训练、专业理论精读、专项课题研究以及设计实践辅导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建筑学院强大的专业实验室体系和高度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借助国内外关联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深度交流,建立多种形式的交流、实践和研究机制,特别强调通过实际设计实践环节对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整合和经验转化。
▌评分方法与标准
评分方法:导师组所有教师共同参加的集体评分制
评分标准:
一:能否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中读解社会空间,探索带有研究性和理论深度的调查;
二:能否将设计劳作与空间思想相融合,对生存空间进行批判性的专业分析,通过分阶段的研究报告进行理论梳理;
三:能否自由独立思考,强调动手的智慧和真实尺度的建造。
▌课程成果
论文:
01.研究生教学的几点感怀[J]. 新美术. 王澍,2020(08).
02.在画家与建筑师之间[J]. 时代建筑. 王澍,2019(03).
03.写在学科元年[J]. 新美术. 王澍,2018(08).
04. 教学琐记[J]. 建筑学报. 王澍,2017(12).
05. 将实验进行到底 写在“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之前[J]. 时代建筑. 王澍,2017(05).
06. 我们需要一种重新进入自然的哲学[J]. 世界建筑. 王澍,2012(05).
07. 建造的工法——关于“富春山馆”外墙砌筑技艺的探讨和实践[J]. 时代建筑. 陈立超,2018(04).
08.传统“哲匠”观下的工法思辨和《砌筑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J]. 新美术. 陈立超,2017(08).
09.兴造的开端——园宅与院宅课程教学实录之二:芥子纳须弥的造园观想[J]. 新美术. 宋曙华,2017(08).
10.有限建筑[J]. 新美术. 宋曙华,2013(08).
著作:
01. 造房子[M]. 王澍.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02. 拆造何陋轩[M]. 王澍,宋曙华.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
03. Imagining the House[M]. Wangshu. [瑞士]LARS Muller Publishers, 2012.
04. 设计的开始[M]. 王澍.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展览:
01. 2019(10)."Lin’an History Museum Project"个展.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02. 2018(05)."How to legalize spontaneously-built illegal structures in the city by means of design"参加意大利威尼斯第十六届建筑双年展.
03. 2017(02)."Inside'The Architect's Studio'"个展.丹麦路易斯安那当代艺术博物馆.
04. 2016(05).“共有的现场”参加意大利威尼斯第十五届建筑双年展.
05. 2010(09).“穹隆的塌朽”参加意大利威尼斯第十二届建筑双年展.
06. 2006(09).“瓦园”参加意大利威尼斯第十届建筑双年展.
来源|研究生处
编 辑|胡心云 王思凡
审 核|丁红旗陈立超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融媒体工作室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