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
樊迟3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子曰:“生,事之以礼4;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他父亲是孟傳子仲孙稷。《左传》昭公七年说,孟僖子将死,遗嘱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黄式三《论语后案》说:“《左传》桓公二年云昭德塞违’,灭德立违',君违,不忘谏之以德’,六年《传》云,有嘉德而无违心’,襄公二十六年《传》云,正其违而治其烦’……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因此,我把“违”译为“违礼”。王充《论衡·问孔篇)曾经质问孔子,为什么不讲“无违礼”,而故意省略讲为“无违",难道不怕人误会为“毋违志”吗?由此可见“违”字的这一含义在后汉时已经不被人所了解了。
3. 樊迟:孔子学生,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小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小四十六岁。若从《左传》哀公十一年所记载的樊迟的事考之,可能《史记》的“三”系“冒”(古四字)之误。)
4. 生,事之以礼:“生”和下句“死”都是表示时间的节缩语,所以自成一逗。古代的礼仪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鲁国的三家是大夫,不但有时用鲁公(诸侯)之礼,甚至有时用天子之礼。这种行为当时叫做“僭”,是孔子所最痛心的。孔子这几句答语,或者是针对这一现象发出的。
发布:党委宣传部
文字来源:《论语译注》杨伯峻
编辑:杜嘉汶 杨可欣
审核:代志坤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