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共青团
“我既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有崇高的革命理想
哪怕狂风暴雨,骇浪惊涛
哪怕甜言蜜语,威逼利诱
我这铮铮铁骨不会有所动摇
你们要杀就杀,何必多问”
这是革命烈士张经辰
1930年在狱中写下的“绝命书”
张经辰
1930年12月31日
共产党员张经辰
与他的战友王德三
李国柱、吴澄
被敌人枪杀于昆明地台刑场
时年27岁
珍藏在张经辰女儿张念先家中相册里的照片,摄于上海
何月华、大女儿张承先、张经辰(从左至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
90岁的张念先和93岁的张承先老人
一起走进她们的父亲——
北大英烈张经辰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张经辰烈士的两个女儿:张念先(左),张承先
由云南广播电视台、共青团云南省委
联合摄制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建党百年·口述云南》党史篇
今天推出第八集
《红色人物·北大英烈张经辰》
北京大学静园有一座烈士纪念碑
上面镌刻着91名烈士的英名
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其中就有三位云南早期共产党人的名字
他们是:
王复生、王德三
以及曾担任中共北大党支部书记的张经辰
镌刻着王德三、张经辰名字的
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1903年,张经辰出生在云南禄丰县的琅井镇
父亲行医,母亲操持家务
在弟兄3人中,张经辰最小
他自幼聪慧好学,全家人便节衣缩食供他读书
云南楚雄禄丰县的张经辰故居
从琅井小学毕业后
他191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一中学15班
(省立一中是昆明学生运动的中心)
1924年,立志学医救国的他考入了南满医科大学
云南省档案馆收藏的张经辰在省立一中的档案
但之后的种种事情让张经辰认识到学医无法救国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学医
并于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
(后为数学系学生)
直接受到李大钊的教诲和培养
后当选为北大第四届学生会主席
同时他还担任了“新滇社”北京支部的负责人
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北京大学校史馆网站的张经辰烈士简介
1926年
23岁的张经辰担任了中共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
后被党组织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春,因形势需要
张经辰提前回国
回到云南工作
他先后担任了
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
“1929年4月,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一同回到昆明
他们和李国柱、吴澄一起住在大东门外吹箫巷
也就是团委机关所在地
父亲主编进步刊物《战斗》
经常不畏艰险到各地去开展工作”
张承先老人说
1930年春
云南地下党组织陆续遭到破坏
张经辰不顾个人安危
多次深入到陆良县三岔河、旧州等地检查指导工作
从云南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后
考虑到云南的斗争形势日趋险恶
党组织建议他暂不回滇
但张经辰放心不下云南的党组织
并于10月中旬毅然回到云南
11月初,他到昆明东门城脚竹园巷开会时
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并于当年12月英勇就义
父亲张经辰被敌人杀害时
张承先只有3岁
她的妹妹张念先当时是遗腹子
在父亲被杀害一个多月后出生
今年也有90岁了
年轻时的张念先(左)、张承先姐妹
“我是父亲牺牲后一个多月才来到人世的
那时母亲既要承受精神上的无比痛苦和悲伤
又要担负起全家4口人(包括外婆)的生活重担
生下我还未满月,母亲就得强撑病体去继续教书
因悲愤交加
母亲挤出来喂我的奶水里都带着血丝……
我吃的是母亲的血啊!”
忆及往事
90岁的张念先老人忍不住落泪
张念先(后立者)与母亲何月华合影
“小时候
每当我看到别的孩子能得到父亲的爱抚时
就偷偷跑到父亲的画像前
边哭边叫‘爸爸啊!你为什么不来抱抱我……’
经常把一家人弄哭
这时
母亲总是流着泪向我和姐姐讲述父亲的为人和事迹
并告诉我取名叫念先,姐姐叫承先的意义
要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
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真正的人”
张念先说
张承先、张念先(右)姐妹俩
2016年在张经辰烈士纪念碑前
本文来源于:“云南共青团”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阅文原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审核:张雪梅段龙山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