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小诊所背后的故事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莎
1936年3月1日,石家庄的一家民宅开起了一间小诊所,亮闪闪的铜牌引得当地各路名流纷纷来贺,但其中除了身份显赫的达官贵人,还有衣着朴素的普通民众。他们都是冲着他们的恩人,一位姓朱名琏的女大夫来的。“朱琏诊所”在当时的石家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能获得当地老百姓如此的信任,除了高超的医术,还因为朱大夫一心为民的为人。风里雨里,总能看到一个没日没夜背着药箱到处巡诊的女大夫,尤其是那些难产的孕妇到了鬼门关,都是由她一把手拉了回来。因为这样救命故事,朱琏在做了当地很多孩子的干妈。
朱大夫的丈夫陶希晋是石家庄正太铁路局的高级职员,出门总是西装革履,一身体面的行头,这样的夫妻在当时的石家庄上流社会可谓如鱼得水。朱琏夫妻工作很忙,但家里却总是摆着一张麻将桌。闲暇的时候,家里便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头有脸的人物坐的满满当当。麻将桌上你来我往,朱琏夫妻谈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抗日的主张。在夫妻俩与社会名流谈笑风生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间小小的诊所居然是石家庄市委地下的联络机关。像很多谍战剧的主角一样,朱琏在人前是一名医生,暗地里却是石家庄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诊所开业以来,很多共产党员都潜伏在这里做过账房先生、司药员、挂号员,用这样的身份做掩护,暗地里开展党的工作。凡是从山西到河北,或者从平津赴延安的同志,大多由诊所负责接待。
1937年9月,当日军逼近石家庄时,朱大夫和当时已任市委书记的丈夫撤离石家庄,随同铁路工人游击队一起到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继续斗争。脱下了皮鞋长衫,穿上了灰布军装,自此开始了戎马生涯。虽然改了装扮,朱大夫的武器却依然是一个听诊器、一把手术刀和不同规格的针灸用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邀请朱琏医生一道吃晚饭。开饭了,菜有几盘,却不奢侈。大家都举起面前的酒杯。毛泽东率先站了起来,举起杯说:“今天——”他停下了话语,沉吟着,该说什么祝酒词呢?叶子龙接过话说:“今天祝各界大团结万岁。”可毛泽东却看着朱医生,微笑着说:“不,今天是祝针灸万岁!”
这并非毛泽东首次表达对中医的肯定与重视。革命战争时期,中医药就以它不可低估的药用价值,挽救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就是中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将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场武汉抗疫,更是让中医药走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
站在脚下这片被誉为“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的红土地上,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号角已然吹响。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类似于“朱琏诊所”这样的红医故事,以及中医药文化自信方面的案例素材,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一间小小的“朱琏诊所”背后,是德才兼备、舍生忘死的“红医”故事,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红医”基因。对新时代的医学生来说,她所传递出来的“红医”精神,更是指明前进路程的坚实力量!
来源 | 新闻中心 校工会
校对 | 唐梓涵
排版 | 徐鑫阳
审核 | 陈楠 李冰玉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