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接力,党史故事大家讲(一)

云南中医药大学,艺考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6-02 18:57:56 文/邵菁 图/唐诗涵

关注

云南中医药大学

★ ★ ★

学党史,悟思想。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百年历程,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校开展了“党史故事大家讲”活动,通过分享学习与党相关的小故事,重温党史庆百年、缅怀先烈颂中坚.....一个个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党的奋斗历程、赞颂了党的辉煌功绩,激励我们感悟百年党史,在相互交流中体会思想内涵,砥砺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让我们在学习中把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血色的信仰

云南这块红色的土地,也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西南联大、“扎西会议”、聂耳和国歌等故事将云南深深地镌刻在中国近代史的丰碑上。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国寻找出路,云南祥云县的王氏三兄弟也投身到这场寻求救国真理的大潮中。

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外辱内乱,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王氏三兄弟就出生在这个动荡的大时代。

出身书香门第的王复生,于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此时的北大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各种流行思潮在“兼容并蓄”中传播、激辩。王复生由衷地被李大钊宣传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所折服。他坚信中国的未来在于唤醒民众,要缔造一个新中国,当务之急要救亡,更要启蒙。他和邓中夏等一道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担任法文翻译组组长,成为第一个云南籍共产党员。正是这段岁月的洗礼,让他感慨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遂将原名“王濡廷”改为“王复生”。

在哥哥的引导下,二弟王德三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班,加入中共北大支部。随后,年仅14岁的三弟王馨廷也考入了京师四中,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共同信仰的指引下,三兄弟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播和实践运动中。不幸的是,1922年,王馨廷因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游行,被打成重伤,两年后不治身亡,年仅16岁。

国难未平,家仇又起,痛失三弟的两位兄长只能草草收拾自己的悲痛,投入下一场斗争中。王复生和王德三交替奔走于北京、陕北,播撒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火种,参与创立陕西第一个党支部“绥德支部”,在北京携手同乡创立了云南革新社,后改为新滇社。“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接连失去战友的王氏兄弟不得已南下广州。

此时,王德三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教官,经过广州大革命的洗礼,先后担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临委书记和省委书记。他深入滇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动群众,不幸于1930年被捕,被反动派杀害于昆明地台寺,时年32岁。

二弟赴死时,王复生正化名王甄海,在东北开展革命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王复生以《黑龙江民报》社长的身份,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6年被捕,在被关押了63天用尽了酷刑之后,被日本人枪杀于齐齐哈尔北门外大江坝。

王氏三兄弟,生,同在云南,死,天各一方。一个死于北洋,一个死于国民党,一个死于日寇之手。一个家庭的遭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代共产党员坚定信仰的见证。那是一个革命频频陷入挫折,信仰遭受生死考验的时代,只有那些为求真理不息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

1930年,年迈的王之溎,赶来安葬二儿子王德三,因承受不住巨大的悲痛,病逝于昆明。王复生的妻子郭焕章随丈夫颠沛流离,四个子女中的两个死于漂泊途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死生事大,但大不过真理。今天,在喜迎建党百年的时刻,我们缅怀先烈,是为了不忘初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最宝贵的莫过于那血红色的信仰:马克思主义。

来源 | 新闻中心 校工会

卷首语 | 高茹芸

排版 | 庞玥欣

校对 | 李文静

审核 | 陈楠 李冰玉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云南本科院校-云南中医药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云南中医药大学-云中接力,党史故事大家讲(一)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