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云南省委分别公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入围情况和推报名单。云南大学1支青年教师科研团队、2位青年教师分别入选国家和云南的集体、个人奖项共4项名单,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38家推报名单,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丹入选“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98人推报名单;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祁斌研究员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
五四奖章是青年的最高荣誉,五四青年节期间,云大团团带大家一起走近我们身边这些优秀的青年榜样,和大家一同分享他们的成绩与人生。古人有云,见贤思齐,让团团和大家一起努力,与优秀对标,向榜样看齐,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今天,让我们走进2021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人选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祁斌老师,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探索肠道微生物奥秘,
做生命科学的实践者!
——专访2021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入围人选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祁斌老师
2021年4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祁斌老师入围2021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个人(集体)公示名单。
祁斌老师是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肠道菌与宿主的互作。祁斌老师实验室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建立了独特的宿主-肠道微生物的筛选体系,系统的研究肠道菌代谢产物在动物发育中的作用,取得原创性的进展。研究发现:(1)肠道菌代谢产物肠杆菌素促进宿主线粒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进而促进动物发育(Cell,2018);(2)肠道菌代谢产物维生素B2调控宿主肠道蛋白酶活性,从而促进动物对食物的利用和发育(eLife, 2017)。由于在肠道菌-宿主互作方向系统性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争取到了重要的科研项目(2019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年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在肠道菌-宿主互作基础研究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专访,感受祁斌老师的科研魅力。
祁老师您好,恭喜您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获奖感想吗?
首先要感谢学院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这个奖应该是我们学院整个科研工作的一个缩影,我们学院很多做科研工作的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勤勤恳恳,我只是一个青年代表而已。
您一直致力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果,在Cell、elif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布了研究成果,能和我们聊一聊您目前的研究成果吗?
目前我的实验室主要以秀丽线虫为模式生物来研究宿主与肠道菌互作。我们主要关心的有:第一,肠道微生物调控宿主发育的机制;第二,肠道菌群维持平衡的机理;第三,宿主抵抗病原菌感染的分子机制。目前我们发现一些肠道分泌蛋白可以调控肠道菌的稳态,并且可以抑制病原菌的感染。
祁老师,您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您的研究成果也是十分突出。在博士后工作结束后,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来到云大发展的呢?
其实在博士后工作期间我就拿到了西湖大学等东部地区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offer,可以在相关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建立实验室来继续开展研究。但是在2018年,我受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崇林院长的邀请来云大交流,也就是通过这次学习交流,我被云大人的精神所感动,让我坚定了留在云大的决心。杨崇林院长、张建副院长曾放弃了在北京中科院遗传发育研究所完善成熟的科研条件,选择来到云南大学重新开拓生命科学研究,带领年轻科研人员在西南重振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在云大,像杨崇林院长、张建副院长这样的科研人员还很多,大家放弃东部发达地区优厚的条件,来到西南,来到云大开创新的事业,引领学科的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西南边疆与东部的差距。这种云大人的奋斗精神使我震撼,看到前辈们的努力,作为年轻人我觉得我有责任与使命投入到西部来开展科研,来建设西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为西部的生命科学发展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在这样的动力下,我便主动放弃了东部高校的offer,接受了杨院长的邀请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于2019年建立实验室继续开展肠道菌—宿主互作领域基础科研,在祖国的西南扎根。
祁老师,您是在2019年在云大生科院建立实验室的,在此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方面的困难?您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学校和学院对我们建设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很大,所以我觉得没什么太大的困难。当然我觉得存在比较大的困难应当是研究生生源。实话实说,我们云大这边的生源跟中科院等那些好的高校与研究机构比还是有差距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个人觉得就是要多关心、多鼓励、多指导我们的学生。比如说更多的在一起做实验,一起交谈等等。再者需要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虽然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对他们要求再高一点,再加上多指导,他们的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成长也更多一些。还有就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自然会吸引全国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生科院。
经过这些年,您的实验室有了怎样的变化?
我个人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学生的变化,我很明显地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刚刚来的时候,尤其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底子比较薄,懂的也很少。但是现在我感觉他们在读文献、做实验方面跟我当年在中科院读书时候也没什么差别,所以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学生。
您对于未来科学研究的领域导向有什么看法?做科研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准则?
我个人觉得需要找自己合适的研究方向,系统性的围绕方向开展深入的研究,做好冷板凳。基本准则我感觉应该务实,求真,踏踏实实,埋头干好自己的事情,以实力来说话。
请问您是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可以多去听些讲座开阔视野,其次多增加自己的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探索发现。作为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多去尝试。
您主要想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和品格呢?
踏实,乐观,自信是我想主要培养的。踏实就是培养学生认认真真做事,不畏困难,乐观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回自我,勇往直前,最后自信也是十分重要的。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我希望培养出学生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对难题时,可以应对解决。
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有什么寄语?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建议?
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踏踏实实的勤恳。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们认认真真做实事,踏踏实实干活,实力是最强的竞争力。
来源 | 云大青年
编辑 |张祥宇
审核 | 李哲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