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云南省委分别公示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入围情况和推报名单。云南大学1支青年教师科研团队、2位青年教师分别入选国家和云南的集体、个人奖项4项名单,再创历史新高!
其中,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38家推报名单,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丹入选“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98人推报名单;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祁斌研究员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
五四奖章是青年的最高荣誉,五四青年节期间,云大团团带大家一起走近我们身边这些优秀的青年榜样,和大家一同分享他们的成绩与人生。古人有云,见贤思齐,让团团和大家一起努力,与优秀对标,向榜样看齐,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今天,让我们走进入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38家推报名单和“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通过对团队负责人,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院长冯卓研究员的专访,一起看看他们的奋斗心路历程。
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推报名单(部分)
“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入围名单
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
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成立于2008年,13年来,形成了以一批海外留学归来的爱国青年学者为骨干的科研团队,他们坚守“学术报国、科研强国”的本真初心,秉承“边疆资源、世界学术”的科学追求,依托云南独特的、在世界科学界有广泛影响的古生物资源,围绕“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动物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体发育模式的演化,以及重要植物类群演化和陆地生态系统重建等重大学术问题接续奋斗、不懈探索,产出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英国古生物学会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奖等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学术成果,为中国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走在世界前沿,探索地球生命早期演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是该学科研究方向的领头羊。目前,形成一支由69%青年(35岁以下)博士组成的共13人的精干研究团队,54%团队成员具有长期海外学术经历。其中包括德国洪堡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青千”2人、云南省“云岭高层次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云南省“万人拔尖人才”1人。
近五年来,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在Nature、Nature Evolution and E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arth-Science Reviews、Current Biology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受到国际古生物学界高度评价。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和人才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20年)、英国古生物学会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奖一项(2018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2016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20年)、中国古生物学会年度十大进展两项(2017年,2018年)、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奖一项、云南省五四青年奖两项(2016年,2018年)、云南省青年科技奖一项(2018年)、云南省云岭高层次人才两项(2018、2019年)及其他重要奖励、荣誉若干,为云南省基础学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团队成员大都具有长期海外学术经历,但他们都对祖国充满热爱,很多成员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归祖国、扎根云南,用实际行动诠释“扎根云岭 学术报国”的初心和使命。
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声音
让全世界知道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工作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冯卓研究员
★
冯卓研究员
★
冯卓,男,1978年2月生,德国洪堡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古生态团队带头人,古生物研究院院长。2008年从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拒绝东部名校和科研机构的盛情邀请毅然远赴云南、扎根红土。入职云南大学以来,带领团队在大量野外调查基础上,围绕重要植物类群起源与演化、植物与昆虫协同演化以及关键时期陆地生态系统演替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云南省古植物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开拓和创新一直贯穿于冯卓的工作中。由于突出的原创性学术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冯卓是我国古植物学领域首位国家“优青”获得者;他还荣获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奖、云岭学者、云南省杰出青年基金、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和称号;2014年被破格评为研究员职称。
冯卓研究员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第二次青藏科考等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和人才项目,在《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地球科学论评》(Earth-Science Reviews)、《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地质学》(Geology)、《古植物学与孢粉学论评》(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得到Nature Index、新华社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入选中国年度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专家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中国古生物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专业委员会、云南省古生物化石保护专家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或委员职务。
冯卓研究员一直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他获得德国大众基金的资助在德国开姆尼茨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两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间对中国和德国矿化植物开展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博士后研究结束时,谢绝德方条件优厚的挽留,重返红土高原。在美国史密森学会“短期访问学者奖”资助下,他又赴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现生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标本,启动了深时植物和昆虫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的国际合作。冯卓研究员多次应邀到捷克开展西波西米亚盆地特异埋藏植物群的发掘和对比研究。作为中德合作项目《中德“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地球化学”合作研究小组》的骨干成员,数次带领国际同行在野外进行现场研讨会。最近,在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下,他又到德国明斯特大学开始了晚古生代植物表皮解剖学的国际合作研究。作为云南大学植物古生态团队的带头人,他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平台和一支特色鲜明的研究队伍,为促进云南省古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冯卓研究员的专访中,一起感受他们的奋斗力量!
问
冯老师,请您向我们简单介绍下您和您的团队开展的研究工作吧!
我们团队主要从事陆生植物古生态学以及陆地生态系统演替的相关研究。从化石里探索深时植物的特征和它们的演化历史,围绕重大的地质转折时期,特别是在生命演化非常关键的地质历史时期,回答植物是怎样演化的、环境是怎样变化的,以及陆地生态系统又是如何演替的。目前,我们团队最关心的科学问题是,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对植物演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一方面,我们通过研究化石植物的形态和解剖学特征,对化石植物进行系统分类、对古植被进行重建,从而了解几亿年前的森林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到今天大家看到的森林的样子;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植物化石所保存的古生态、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揭示陆地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
冯卓研究员在实验室工作
问
冯老师,在您看来,古生物研究这项科研领域除了与几亿年前的生物“对话”外,它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我理解的社会价值在于,科学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以史为鉴,理解今天、预测未来。我们在研究几亿年前生物演化的“蛛丝马迹”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演化过程,同时还可以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背景下,探索过去的生物经历了哪些演化过程才形成今天生物的面貌,以及如今的环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她。所以我从事的这项研究的价值在于,可以站在历史的角度为理解今天面临的全球变化提供一些客观的线索和科学的依据。
问
冯老师,您认为从事古生物研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
古生物属于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我们从石头里看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特征和它们的演化历程。从学科专业素养方面讲,从事古生物学研究,需要掌握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特别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传统的生物解剖学和分类学的基础。最近,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技术也被应用到古生物学的研究中来了。另外,古生物学研究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经常跟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所以英文听说读写能力也是要具备的。与其他自然学科一样,古生物学研究也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此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不仅要了解国际上的最近研究进展,还要查阅很多老资料,有些甚至是100多年前的文献。
在个人素养方面,我认为从事古生物研究还需要恒心、毅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也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古生物学有一个与其他自然学科的不同点,就是要出野外。野外工作很考验人,并不是有勇气和体力就可以,还要能对潜在的危险做出准确的判断,野外工作要保证安全第一。
带领团队在新疆哈密开展野外工作
问
冯老师,请问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选择放弃国内国外其他更优质的科研平台,回归祖国、扎根云南,来到云南大学工作的?
我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毕业,来到云南大学工作,之后又到德国做博士后,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再到德国做洪堡学者,在我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确实有过很多次可以选择在其他更好的平台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但我想,我们国家尤其是云南这块土地,拥有这么丰富的、珍贵的化石资源,作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就应该来到云南开展研究工作。所以我选择回到中国,来云南研究我们自己的化石材料。其实想法很简单,我从事了这么多年古生物研究,一直希望能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推动咱们国家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影响力,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化石、让全世界都知道云南的化石,这也能够在科研层面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在云南会泽鲁贝开展野外工作
问
冯老师,在工作中团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家是怎样去应对的?
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突破自己,做到不断创新,不断地走在学术前沿。怎样去寻找科学问题,如何找到合适的方法,用合适的技术手段攻坚克难。其实就是在自己与自己的较劲中获得提升和突破,这是我面临的最大的考验和挑战。
说到如何应对挑战,我们更多的是发挥团队的力量。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学会多交流,不光是团队内部的交流,而是和全国、全世界的同行去交流,在交流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团结在一起突破瓶颈。
带领国际合作者在云南昭通开展野外工作
问
冯老师,我们了解到,您的团队成员目前有13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有9人。那么这样一个拥有这么多年轻人的团队,大家是如何克服浮躁,长期潜心于研究工作的?
团队里这些年轻人能沉下心来做科研,我想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大家对学术科研,对古生物研究充满兴趣,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古生物学研究。第二,他们通过古生物学研究,获得了一些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价值和团队目标实现的成就感,二是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成就感。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成就感,正是基于咱们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建立的一个沟通顺畅、成熟完善的平台。在这个团队里,只要大家有关于科研的想法,都能够齐心协力一起去实现,尽全力把研究做好,取得成效。有了好的科研成果,一方面会激励大家更热爱这份研究事业,另一方面会充分地肯定自己的社会价值。比方说,野外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一想到自己的研究可能成为社会上其他人了解古生物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那么在采集化石,野外科考时,再辛苦也会觉得很值得。
在内蒙古乌达开展野外工作
问
冯老师,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团队目前的研究计划与目标吗?
目前我们围绕重大地质转折时期,特别是对生命演化非常关键的地质事件,尤其是我刚才提到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对生物演化和环境演变的影响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随着越来越多证据的积累,希望能够针对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做出一些原创性的、理论性的、突破性的成果,这就是当前我们的目标。
问
请冯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个在野外工作中的趣事吧!
前几年,我和几名研究生从5月底到7月初在新疆进行了1个多月的野外工作。我们的野外工作地点就在沙漠边缘的戈壁滩,天气特别热,白天的气温能达到五六十度,山上没有任何植物。我们需要用油漆笔在每一件标本上记录一些信息,但由于温度太高,必须带上厚手套才能在标本上做记录,不然标本的高温会烫伤手。我们一般都是早上六点多出发,干一上午活儿,中午就在山沟里找一个避阴的地方,缩在里面一起吃馕和咸菜。因为工作强度很大,体力消耗很大,所以每个人中午都能吃掉两个大大的馕饼,吃完以后又继续干活,一直工作到天黑才结束。
新疆的天黑的特别晚,大家白天工作很辛苦,每天回到驻地都是快速吃完晚饭就急着去休息。因为新疆有大量的美食,大盘鸡、红柳大串、拉条子过油面等等,所以那次新疆科考之行,每个人的体重不仅没降,反而都长了很多,体重长得最少的也有七八公斤,长得最多的有近二十公斤,脖子都明显粗了一大圈儿。但很有意思是,大家回到昆明以后体重很快就回到了原来的重量。
在新疆伊吾开展野外工作
问
云南大学早期生物演化与古生态研究团队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38家推报名单,入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对您和您的研究团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这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荣誉与鼓励!古生物学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纯理论研究的学科,平时和老百姓的生活离得很远,从事这项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比较少,所以说,能够入围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和鼓励。其次,这也是对我们学科最好的宣传,我们非常感激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向社会、向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同仁、向老百姓宣传我们的学科,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古生物”这个词,知道有这个专业,特别是在云南大学还有这么一群从事古生物研究的人。
问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在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请您和我们谈一谈您对习总书记这段寄语的理解,团队如何践行总书记对青年的殷殷嘱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生逢盛世,应当勇担重任。关于“科研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对年轻的科研工作人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殷切的期望,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同时也激励着青年科研者勇攀知识高峰,励志学术报国。古生物学虽然是小众学科,但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团队中的年轻同事,他们也在通过自己的研究,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声音,让全世界知道我们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工作。
在西藏双湖开展野外工作
问
冯卓老师,云南大学现在正处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请问古生物研究如何抓住建设机遇,取得研究新成果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学校一流大学建设?
双一流建设,对云南大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相信得到这样一个建设机会,云南大学一定会再创辉煌。我们古生物学科也能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我们的作用。我想,我们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我们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一些支撑。云南大学的古生物学从2001年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20年的时间,古生物学研究曾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最近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在全国高校里都是非常罕见的。能够获得这些荣誉,我们由衷感谢学校一直以来对我们古生物学研究的关心和支持,正是因为有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让我们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产出了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努力拼搏,不断超越,为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冯卓研究员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问
冯老师,请您给云大的同学们一些鼓励吧!
一是希望同学们珍惜大好年华。学校现在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学们拥有了更多学成学好的机会,要珍惜这样的机遇,让自己离实现梦想更近一些。二是希望同学们努力拼搏奋斗。求学之路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同学们要锻造坚毅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三是希望同学们懂得奉献担当。同学们要有勇担历史责任、奉献小我精神的意识,要以聪明才智报答学校、贡献国家、回馈社会,为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 | 云大青年
编辑 | 孙启恒
审核 | 李哲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