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百年 热血传承
《蜡 烛》
作者:2020级汉语言文学二班宁燕
你,点过蜡烛吗?
你,见过蜡烛燃烧吗?
那是一片无法洗去的红,随着火光流了一地,那种红色,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
小时候最常见的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直以来,觉得它歌颂了老师的奉献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慢慢理解了其他人默默的付出。
有些人就在身边,所以他们的付出你日日能够看见,而有些人不在身边,他们的付出相较而言是无言的,所以,我很怕你看不见。
一根蜡烛,重要的是芯,蜡油,火。三样东西缺少了其中的一样,就不再是完整的蜡烛。
什么东西是蜡烛的芯呢?是红色的信仰。
什么东西是蜡烛的蜡油呢?是红色的鲜血。
什么东西是蜡烛的火呢?是红色的热情。
红色的信仰,理想的蜜糖。
在1919年的冬天,我曾经看见过红色的信仰。那是在浙江义乌的一个小山村里,陈望道同志正在翻译着《共产党宣言》。他的母亲给他送来了热乎乎的粽子,他下意识地把墨汁当成了红糖,然后吃得满嘴都是墨水,嘴里却还一直说“甜极了。”可是,墨汁怎么会是甜的呢?其实啊,甜的不是墨汁,而是他心中那份红色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这种信仰,比蜜糖还甜。
红色的鲜血,盛开的希望。
在1927年4月28日,红色的鲜血流了一地。李大钊等20位革命志士在绞刑架下英勇就义。面对死亡时,李大钊同志高呼“共产党万岁”!他的这一声呐喊,是他全身的力量,是他生命的力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和宇宙相比,人类是多么渺小。可是人类在不断地繁衍,无数能人志士继承先志,不断地播种新的文化希望。李大钊同志他们也在用自己短暂的生命为中国革命洒下新的种子。虽然他们的生命结束得短暂,可是留下来和新创造出来的意义也是无穷无尽的。
红色的热情,未来的光芒。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了,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序幕。在5月3日的晚上,《京报》社社长,北大新闻系的导师邵飘萍介绍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斗争的失败的这个情况。接下来,就有很多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上台发表即兴的演讲,大家都非常痛恨西方列强的霸道行为,批判了北洋政府的软弱和卖国的行为。而这个时候,一个16岁的北大的新生到了会场,他的手上拿了一把刀,说:“如果今天这个会议,不通过一个决议,向北京政府施压,我就要自杀!”也就是在这时候,北大有一个叫谢绍敏的学生,他撕下了自己的衬衣,在白布上,咬破了中指,用鲜血写下了“还我青岛”四个大字。而且把他的血书高高举起,这时候大家纷纷喊口号“还我青岛”、“还我山东”,我们要赶快行动起来,制止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就在这个会议上,确定了第二天(5月4日),要在北京市举行大游行。1919年5月4日,北大的学生浩浩荡荡齐聚到天安门,全市还有十几所学校,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人数大概有3000人左右,大家举着小旗呼喊着口号,还展示了一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一个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救亡热潮中的一个壮举。它以中国过去不曾有的姿态,举起了反帝爱国的旗帜。这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用这种暴风雨的形式,冲击了帝国主义,冲击了封建势力,冲击了卖国的行为,是当时整个中国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当中,全国出现了400多个新的刊物,还建立了300多个社团。在这一次的运动中,这些青年学子让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份热情就是最好的火焰。
中国从来不缺这一根蜡烛,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烈士纪念日上那一根根蜡烛?白色的蜡烛表达了我们对他们浓重的怀念之情,而心中红色的蜡烛,是我们向他们靠近的信仰宣言。
因为有人在前面抵挡黑暗,所以我们眼里都是希望。
因为有人在前面指引,所以我们马不停蹄向前跑去。
因为无人再为我们背负更多,所以我们肩挑着使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稿源:人文学院
排版:彭 熙
审核:张雪梅 段龙山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