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的社会经济都与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在农耕文化的根基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
千百年农耕器具的更迭,彰显着中国农业的深沉和厚重,也侧面反映出中国一直以来的进步与发展。云小农们就自制过17件农具模型,以实操去更好地体验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展脉络。
农民们挥洒了多少汗水、泪水、血水,才将农业推进到现在这个地步。农业始终和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那谁来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当然是学农的我们呀!
身处农业大学,在这个年纪,农学人不在宿舍打游戏到废寝忘食,不在美食街吃撑到扶墙而出,不在商业广场逛到脚酸腿胀,而是——早晨起来,拥抱太阳,扛着锄头去后山的田里挖地啦
吃完饭,在学校里遛遛小猪崽
武装一下!去取最纯正的蜂蜜
啥?你说我们学校怎么有葡萄酒?害,自己酿呗
路过食品院,好香啊,肯定又在做啥好吃的了
前不久,袁老的去世给了大家沉重的一击。那个让我们吃饱饭的人,永远地离开了。所有人都清楚,这个精瘦的老人为我们这一代人付出过很多很多。有人说,若是某个午后风吹麦浪,应是他的灵魂回响。太阳自西边落下,余晖洒在水稻田里,美得让人惊叹。
袁老生前留下了三句话,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如果方向对了就不要放弃。”
“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足够了。”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老的人生主题,都是围绕着一颗种子展开的。一颗不起眼的种子,悄悄长大,解决了几十亿人的温饱问题,也被推广到了几十个地区。
做一粒好种子,才能种出来好的庄稼。而年轻一代又何尝不是种子呢?我们有着无限的希望,能够带着前辈的精神,去创造未来的明天。我们要把握好方向,永不言弃,也许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务农重本是国之大纲。多年来,云农学子一直在为“擘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长卷”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而我们农学人,选择这个想要在以后干出一番事业的专业,一定会怀揣着起初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血继续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未来农业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才能让农村生长梦想,收获幸福。
感谢每一位坚守在农学领域的无名英雄。放心吧,我们农学人,必定把学农这条路走到底。
往期回顾
红色纪事|“一二一”运动
舞动最美青春 献礼建党百年
云南农业大学2021年“专升本”招生简章
聆听江姐的托孤遗书 感受她的信仰与柔情
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问卷调查的通知
主编 | 高晨曦
视频来源|网络
作者|玉应罕(18农学)
编辑 | 党佳惠(19能动)
排版审核 | 孟晓爱 刘震 江漪涟 段海霞
审核 | 张俊逸 武佳美 段春淋 刘庆霖 付涵 刘勇
我知道你在看哦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