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
你是否感到慌恐失措
除了学习防疫知识
缓解心理压力也是十分重要
看看专家建议
让我们一起从容面对
居家出现焦虑情绪,新疆心理卫生协会“支招”
“居家时间久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反应,如紧张、焦虑、易怒、烦躁等,这些不适症状也不是问题,而是正常范围内的情绪波动。”新疆心理卫生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徐向东介绍说,疫情期间,因为随时关注疫情的各种信息,所以会焦虑、烦躁,随着情绪起伏增大,也会失眠。

徐向东说,针对这些反应,首先要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逐步调整生活规律,按时吃饭、休息,合理安排看书、听音乐、下棋、练字、做美食等,也可以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同时,可以通过微信、网络、电话与熟悉的朋友保持联系,借助与亲朋好友的互动,不断缓解、释放压力。
“我们还可以适时转移注意力,试着做缓解焦虑的呼吸和冥想,如果此刻你感到十分焦虑、无助、恐惧,可以用3-5分钟尝试下面的方法:找一个有靠背的地方,舒服放松地坐好,再选择一首没有歌词、节奏较慢的音乐,闭上眼睛,伴随着音乐,慢慢地调整呼吸,感受每一次呼气与吸气,感受自己的双脚踩在地面的感觉,直至自己完全放松下来,呼吸平稳下来。”徐向东说。
徐向东还建议,可以记录每天的“生活时光”。虽然是在非常时期,但每天的生活中还是会有温暖、美好的时刻,会有值得感恩的时刻。把这些瞬间记录下来,如一顿美食、窗外的阳光、同事的鼓励、陌生人的帮忙等,都可以写在本子上或记录在社交平台上。
“这些文字会帮助我们去关注生活中积极、正面的部分,将来也成为一份难得的记忆。有研究发现,坚持进行感恩训练可以增强个体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徐向东说。
心理医生建议:没有必要反复关注疫情信息
疫情发生后,有人因为紧张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感染病毒了,或者总是关注比较负面的信息,这种情况如何进行心理应对?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测评科主任夏叶玲认为,大众没有必要反复关注疫情的信息,可以定时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

新闻发布会上,夏叶玲针对疫情给大众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从专业角度给出建议。
夏叶玲说,疫情的发生给大众带来一些负面的心理影响,当不良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在生理上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出现诸如心慌、气短、乏力、胃肠功能失调、出汗、失眠等症状。在心理上,也会导致认知功能减退,判断力和应对能力下降,甚至情绪失控的反应。
夏叶玲建议,要科学地看待疫情,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一是正确认识紧张、焦虑的情绪。危险面前出现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是人们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普遍都会有的反应,有助于人们识别危险,躲避和应对危险。需要我们去接纳它,而不是一定要消除它。
二是坚定必胜的信心。要相信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特别是要看到,近期每天都有确诊病例治愈出院和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我们的治疗方案和技术都是较成熟的。
三是做好必要的防护。应当遵从专家的建议,经常通风、洗手,保持室内清洁等等。这样就能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避免被感染的可能。
四是促进身心健康。要养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适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是理性关注疫情信息。定时关注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以及专业机构发布的防治措施和权威专家所写的科普知识。没有必要反复关注疫情的信息,更不要轻信谣言、传谣。
六是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咨询。当出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失眠、频繁噩梦、易怒时,可以通过网上或电话等途径,选择接受专业的心理指导,我们也会竭诚为大家做好心理服务。
新时代新工院新工科新目标新作为
来源:天山网
编辑助理:张佳慧
编辑:丁梅
审核:敬珠玛
了解更多资讯
请扫官微二维码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