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法学》创刊于1985年,曾用名《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于2010年更名为《天津法学》。《天津法学》是天津市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法学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法学研究、立法建议、学术热点、民法典研究、生态文明法治、法律实施论坛、刑事法学、金融法制、国际法研究、外国法制、司法理论与实践、案例辑要、警学研究等。
【专栏】
1.增强“三大属性”强化“十个引领”在新发展阶段谱写法学会事业发展新篇章
作者:于浩明(天津市法学会)
【法律实施论坛】
2.经营者集中审查附条件批准的理论检视
作者:张世明(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
内容提要:经营者集中救济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救济截然有别,是对可能受损害的市场竞争而非对作为集中当事人的竞争者的救济,更与惩罚无关。在经营者集中控制的附条件批准中,条件与义务在法律性质和后果上存在重要区别。在我国经营者集中救济措施类型中,结构救济通常认为相对于非结构救济而言更为容易实施,但情况并非如此简单,需要实事求是辨证施治。行为性条件虽然呈现出与管制手段类似或趋同的特性,但不可与传统经济规制混为一谈。
关键词:经营者集中控制;条件;结构救济;行为救济
3.企业工资信息指导制度的检视与重构
作者:江玉荣(合肥学院 经济与社会法治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企业工资信息指导制度旨在纠正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它有利于劳动力成本、劳动力价格、工作贡献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形成科学关联机制,有利于企业有效进行工资决策和管理,也有利于政府合理制定企业工资分配调控政策。我国当前已经构建企业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等工资信息指导制度,但这些制度的设计与实施难以对工资决策形成有效“指导”。当务之急是整合已有的工资信息指导制度,构建工资信息及人工成本服务综合体系;规范信息发布制度,解决工资信息指导滞后与发布的时滞性问题;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使工资信息指导制度与工资集体协商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提高工资信息指导法治化程度,以激励和约束相关主体履行职责。
关键词:企业工资信息制度;工资指导线;重构
4.PPP合同争议解决之行政裁决路径
作者:付大学、段杰(天津工业大学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内容提要:行政裁决作为一种决定型ADR,在争议解决上有自身优势,将再一次受到国家重视,以满足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需求。随着PPP模式的大力推行,PPP合同争议明显增多,争议解决路径选择成为一个焦点。无论从公共服务供给责任角度还是从监管角度,PPP合同都与行政管理紧密相关,其争议解决适合进行行政裁决,与行政裁决具有契合性。行政裁决要用来解决PPP合同争议,需对其进行改造或续造:其适用范围应扩展至具有混合属性的争议;要成立独立的PPP行政裁决机构;裁决程序应体现公私法结合特性,并赋予当事人灵活选择行政裁决司法救济路径的权利。
关键词:行政裁决;PPP合同;争议解决路径;混合属性
5.经济法权利类型化、体系化的回顾与探索
作者:王宇松(安徽师范大学 法学院)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法权利的类型化、体系化探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类型化、体系化的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从主体角度类型化、体系化的各权利之间缺少内在联系,从价值角度类型化、体系化的权利没揭示出经济法独有的品格属性,从公权力角度进行类型化、体系化的权利有走向行政法化的危险,借用其他部门法权利概念的类型化、体系化易造成整个法体系的混乱。要更加科学地类型化、体系化出经济法的权利体系,应遵循资本性财产的本质属性和G—W—G′的运行规律,同时结合“核心权利——派生权利”的类型化、体系化思路,将经济法权利类型化、体系化为“资本财产权——市场准入权、自主经营权、公平竞争权、剩余索取权”,这或许能给经济法研究开拓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经济法权利;类型化;体系化;资本财产权
【民法典研究】
6.民法典:民事权利布满全篇
作者:贾邦俊、包志会(天津师范大学 法学院)
内容提要:民法典作为一部保障人民权利的伟大法典,其所规定的民事权利布满全篇。民事权利之设立不仅拥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而且各分编在总则编的统帅之下对五大民事权利进行系统且细致的规定,各项制度均围绕民事权利而设置,最后以侵权责任编作为权利救济之兜底保障。民法典借鉴潘德克顿立法模式,但充分彰显中国特色和极具创新意识,始终以民事权利作为中轴线贯穿整部法典,通过总分结构构建以民事权利为核心的横向民事权利体系和纵向宝塔式权利框架,为民事主体之权利的合理享有、行使和救济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权利;理论基础;布局特点;权利宣示
7.“深度伪造”的风险与法律规制
——兼论《民法典》相关规则适用
作者:石巍、黄家星(南开大学 法学院)
内容提要:“深度伪造”是人工智能时代对“生物识别数据”进行伪造的一种新技术,即通过对“源数据”的学习,用特定人的声音、外貌和动作拼接出虚假的声音、图片或视频。这一技术的存在为社会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是这一技术的运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例如个人权益被侵犯的风险、社会信任标准瓦解的风险以及国家安全威胁等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法律进行规制,以美国为例,分别从“生物识别数据”的保护和“深度伪造”的不当使用两个方面作为规制起点对“深度伪造”的风险进行限制。目前我国也采取了类似的规制路径,在“深度伪造”的风险规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最新颁布的《民法典》采用了通过“生物识别数据”保护对“深度伪造”等技术风险进行规制的方式,此外制定的《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则直接对“深度伪造”的不当使用加以规制,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平台责任的平衡、行业自律规范等方面仍需要继续完善。
关键词:深度伪造;人工智能;风险规制;技术中立;生物性识别数据
【刑事法学】
8.“高空抛物”入罪的法教义学分析与方案选择
作者:李晓明(苏州大学 王建法学院)
内容提要:《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设置了“高空抛掷物品罪”,与去年最高法《高空抛物意见》解释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相冲突,目前对是否设置该罪名争论甚久。文章主张可以设置该罪名,但法定刑既不是拘役,也不是3至10年有期徒刑,而应当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用法教义学来理性分析主观主义刑法观和客观主义民法观立场上的对立,对“高空抛物”行为的处理要做好刑民交叉的合理衔接,既充分发挥刑法的威慑、教育、预防功能,又动用民法对侵权后果进行建筑使用人“共同补偿”的救济效果,以达到惩处和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发生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高空抛物”行为;刑法教义学;抽象危险犯
9.《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对部分罪名法定刑调整的探析
——政治与法律的双重解释
作者:何显兵(西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
内容提要:《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大幅提升了十个罪名的法定刑,是贯彻产权平等保护原则、规范市场主体涉众行为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现。同时,《草案》通过将司法解释写入《修正案》的方式并设置了极低法定刑,回应了学术界对公共安全的质疑。大幅提升部分经济犯罪罪名的法定刑,存在不利于改善营商环境、贯彻产权平等保护的弊端。《草案》通过使用“危及公共安全”这一术语,意图区分“危及”与“危害”,进而大幅降低高空抛物与妨害公共驾驶安全的法定刑,危害司法秩序的安定、不符合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的区分法理、违反罪刑相当原则。因此,《刑法修正案》对法定刑的调整既应当考虑贯彻刑事政策,又应当遵循科学配刑原则。
关键词:草案;法定刑;调整;政治;法律
10.非法催收不予保护债务入刑的正当根据与规范诠释
作者:曹波、杨婷(贵州大学 法学院)
内容提要:《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拟新增之“非法催收不予保护债务罪”(暂定)以立法犯罪化的形式将非法催收不受法律保护债务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具备内在正当性,体现了刑事法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与特定行为之社会危害流变性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完善相关行为法律规制体系。本罪的规范诠释应重视发挥刑法法益的解释论机能,以实现对相关行为不法与罪责的精准评价。在法益理解方面,应明确本罪罪刑规范旨在保护社会公共秩序利益;在客观行为方面,应体系性地把握“以此为业”的实质内涵,警惕公权力的不当扩张。对缺乏“以此为业”性质、偶发性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催收行为,应认定为公民积极维权而予以除罪化处理。
关键词:非法催收不予保护债务罪;非法催债;立法犯罪化;社会公共秩序
【法学研究】
11.完善认罪认罚案件中确定刑量刑建议合理性之措施
——以重新审视该量刑建议性质为基础
作者:左德起、郭沙沙(深圳大学 法学院)
内容提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确定刑量刑建议具有丰富内涵,其不只是控辩之“合意”及公诉权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量刑活动结果之体现,取代了法官部分量刑自由裁量权。故为保障认罪认罚案件中确定刑量刑建议的合理性,应参照德国的刑事处罚令程序,允许法官介入到控辩协商过程,提高量刑建议的准确性;同时应强调诉讼各方当事人之有效参与,完善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确保检察机关能够充分接触各种量刑信息。此外应完善量刑指导意见、保障量刑建议生成过程的程序正当性,以期从多角度规范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提高其精准量刑的能力。
关键词:确定刑量刑建议;量刑活动;法官提前介入;量刑指导意见;程序正当性
12.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法律风险防范
作者:崔璨、李欣怡(河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法律学院)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力度欠缺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双重困境,导致其消逝速度越来越快,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出路迫在眉睫。当前我国主要采取由政府主导的模式,社会资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参与非常有限。社会资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是破解困境的利刃,更是长远发展的良策。全面梳理社会资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可能的法律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探究法律风险防范措施,有助于社会资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发挥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寻找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社会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风险防范
13.从权力现代化视角对社会治理发展走势的分析
作者:黄鹏(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政治处)
内容提要:社会治理是政府和社会都关注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不同于西方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本质上是要重新建立“社会”空间内的政治与社会权力关系。权力现代化是考察政治社会权力关系演变的重要依据,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权力双向性。文章从权力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对大数据社会治理、基层社区治理、社会矛盾化解、平安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建设、网络社会治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心态建设等领域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治理;现代化;权力;趋势
【司法理论与实践】
14.新冠疫情中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适用界域
作者:陆旭(天津市人民检察院 第二检察部)
内容提要: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是新冠疫情中针对妨害防控措施类传播疫情行为最主要适用的罪名。对其准确理解和适用应在微观层面对主体、行为和危害结果进行必要司法限制,明确其过失的罪过形态,并在因果关系认定中引入疫学因果关系理论;在中观层面要将其与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进行区分,虽然罪名之间可能出现想象竞合的罪数形态,但行为之间在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危险性上具有本质区别;在宏观上,应注重区分罪与非罪,体现罪刑法定原则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保持刑法的谦抑性。从而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划定该罪的适用界域。
关键词:新冠疫情;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罪刑法定
【警学研究】
15.基于移动警务平台的图像采集与研判系统研究与实现
作者:唐锴、于涛(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安局 科技信息化支队)
内容提要:公安图侦民警在办案中需要对案件涉及的视频图像进行提取,以往的工作中通常由民警借助于视频提取工具和电脑、U盘拷贝等方式提取视频文件,回到单位再进行比对研判,这种处理方式操作耗时容易贻误战机,且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移动警务平台的图像采集与研判系统。民警通过使用移动警务专用手机可以直接下载和截取视频图像数据,实时上传到移动警务平台,进入公安信息网视频研判平台进行研判比对,然后再将研判结果即刻返回到民警警务通手机。该系统实现了在公安实战中利用移动警务终端对视频监控图像文件下载、上传、安全传输,图像研判结果实时推送,既安全可靠又能提高办案效率。
关键词:移动警务,图像采集,图像研判,安全
【编后索引】
16.《天津法学》2020年总目次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