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造型艺术学院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指导和帮助下,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文件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要求,致力于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之中,确保每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遵循美术教育规律,注重发挥课程建设的“主战场”作用、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切实提高育人成效。
一、不断创新专业课程建设,将“思政”融入“专业课程”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各类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造型艺术学院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不断深入研究、创新,确定自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目标。如:
《雕塑概论》课程展示
《雕塑概论》课程展示
1.在《雕塑概论》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中,我们以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弘扬不同类型雕塑作品中正面、积极、健康的内容,摒弃一些作品中负面、消极、丑陋的糟粕,带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发现作品之美、感受人文气息、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等。
《雕塑概论》课程展示
2.在《艺术考察》这门课程中,我们将课堂教育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将艺术考察主旨与中华美育精神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们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师生敦煌进行实地艺术考察
《艺术考察》课程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3.《色彩风景写生》作为下乡写生课,在完成课程所规定的专业训练目标的基础上,用课程为学架起深入生活、了解写生地人文、历史和新时代变迁的桥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体验和表现社会的进步与变化,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的艺术作品。吴洁老师的《色彩风景写生》课程,2019年被评为天津美术学院“课程思政”专业精品课。
邀请当地专家学者授课
《色彩风景写生》课程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4.《中国传统造像》课程以介绍中国传统造像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史为主线,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古代雕塑的意韵之美,內视心灵、关注传统,体会中华文化的伟大。杨健男老师的《中国传统造像》课程,2020年被评为天津美术学院“课程思政”专业精品课。
杨健男老师在授课
《中国传统造像》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5.精心设计《绘画透视学》课程,将专业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四史”学习相融合。作业以觉悟社为写生对象,通过对觉悟社写生这种沉浸式体验,加强学生们关于革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同学们爱党、爱国的热情,鼓励他们肩负起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绘画透视学》课程学生部分作品展示:
今后,造型艺术学院将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出更多的“课程思政”精品课。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言传身教践行“美育”育人使命
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走上讲台,或者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沟通交流,其自身的学术水平、治学境界、教学投入,对学生是不是有足够的关切,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不是了如指掌,对学生的成长是不是倾心关怀,学生有着最为真切的感受,也最容易受到教师所呈现出来的师德师风的感染和影响。
师生外出考察合影
造型艺术学院将党建工作和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相结合,注重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搭平台、铺路子。广大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作用,干在其中,乐在其中。
造型艺术学院赴贵州考察教师合影
1.造型艺术学院组织教师走进多彩贵州,重温红色记忆,描绘民族风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和意识。教师们寻访红色革命圣地、重温党的革命历史和丰功伟绩、深入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考察,用画笔描绘出了红色革命遗址所展现的不朽精神,展现当地少数民族风情与生活。
参考红色革命遗址
参加考察教师在革命纪念馆前合影
2.“育人先育己”教师们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主动带领学生进行思政主题创作,用实际行动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榜样,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作用。姜中立教授创作了历史题材画《红军医生龙思泉》,该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去年的疫情中,我院姜中立教授、袁文彬教授、熊永平副教授等多位老师创作了抗疫主题作品,并在复学后,为学生进行了创作分享。
姜中立教授作品《红军医生龙思泉》
姜中立授作品《平凡者实录》
袁文彬教授作品《心怀天下》
熊永平副教授作品《最美的面孔》
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述论精神,发扬造型艺术学院教师坚守美育铸魂初心,2020年11月,造型艺术学院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纪念建党100周年教师主题创作草图展”。此次展览共展出教师创作草图作品71幅,全面、丰富地体现了造型艺术学院广大教师将“四史”学习与专业创作相结合进行主题创作的情况,为教师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和示范。
郑金岩教授草图展作品《毛主席在延安》
姜中立教授草图展作品《邱少云》
三、大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途径,展现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在造型艺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中,老师们大力拓展“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环节中有机地融入思政的要素。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德、智、体、美、劳”的德育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融入各项主题活动、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中。
张耀来、何元东两位老师和学生一起研讨
1.造型艺术学院教授何元东与张耀来组成的壁画导师组,在教学和创作研究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的途径,将课堂教学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开了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两位教授带领学生先后为人民大会堂(天津厅)、天津机场航站楼、天津站、达沃斯论坛场地及多地博物馆、公共设施等创作大型壁画,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创作团队以创作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人民而创作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壁画创作实践部分过程和作品(局部):
2.将主题教育内容融入到写生课程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2019年4月24日,由我院姜中立、赵宪辛、杨健男三位党员教师带领造型基础部14名团员代表组成的“革命老区活动组”从婺源写生基地出发开启梓溪革命老区行,缅怀革命先烈,重走红军路,弘扬革命精神,开展主题写生课程。通过对梓溪村革命老区的走访,不仅让党员老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同时也是落实我校思政进课堂的教学要求,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三全育人”重要思政教育理念的积极实践。
外出考察师生在革命老区合影:
3.加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造型艺术学院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主题创作活动,牢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勇担时代使命,先后组织开展了“‘艺’气风发,共同战‘疫’”主题创作线上展、“探寻先辈足迹,践行‘四史’学习”主题写生活动、“丑.牛接福来”主题线上展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得到了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天津市思政官微以及教育部思政网站的转发、转载。
学生主题活动部分作品展示:
滑动查看更多
教育部思政网站“大学生在线”转载“丑.牛接福来”线上展览
天津市思政新媒体工作号“易彩津生”转载“丑.牛接福来”线上展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表述,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高等学校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地阐述了课程思政最为本质的内涵。在以后的工作中,造型艺术学院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努力建设国家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融入到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来源 | 造型艺术学院
编辑| 孙若一
审校| 王金阳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