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SU
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王晓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党委书记、总编辑、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
在“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上发表演讲
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国际交流实践中,逐步形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系统的话语表达,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要素。
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奢侈品。我们常说弱国无外交,其实是弱国没有自己的独立话语体系,一个国家有了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对外话语体系。
今天的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时候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必然要涉及到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政治立场,从这个政治立场出发,中国要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福祉,这是我们追求的人类共同的价值。
今天到会的各位同仁大多从事翻译教学和对外传播研究,我们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中国话语表达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关系到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效和质量。在此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应该建立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文明,有100多年可歌可泣、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的斗争,有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有众多的中国故事可以讲述,这为我们建立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创新是贯穿思想观念、话语输出、语言转换的全过程,我们要用心、用意、用情做好每一个环节。我们的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但同时这种汉语独特的表现力也给我们的翻译工作者造成了很多难以跨越的障碍。
刚才黄友义先生也举了很多的案例。例如,我们汉语中兵器的名称与类别丰富多样,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改朝换代大多是通过农民起义和战争来实现的。领导的讲话如果涉及到打仗和兵器的词语,译者在翻译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误解。
比如我们中国人争论问题叫“唇枪舌剑”,观点对立叫“针锋相对”,目的明确叫“有的放矢”,提出和指出了问题叫“一针见血”。我们说话既可以“绵里藏针”,也可以“单刀直入”;既可以“笑里藏刀”,也可以“口蜜腹剑”,也可以“含沙射影”,还可以“两面三刀”;你警告对方叫“当头棒喝”,他不听,你就“当头一棒”。我们既可以“明火执仗”,还可以“暗箭伤人”。
我们改革要“大刀阔斧”,干事要“真刀真枪”。为大局要“壮士断腕”,为朋友要“两肋插刀”,为理想要“赴汤蹈火”,为主义要“粉身碎骨”。这些词语如果直译,外国人会认为我们中国人个个爱舞枪弄棒,尊崇武力。
我们帮助贫困户强调“打好组合拳”,有人翻译成Help the poor families with combination blow(把人家给打了一顿)。所以,我们的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仅是一个翻译的问题,它是一个全链条,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
第三,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或靠华丽的语言去写就。目前我们的汉语表达受公文文体、政策文件、口号式宣传、互联网的影响太严重,汉语中的雅言正声受到很大冲击,有话不好好说的现象非常突出。
前几天,我看一个电视的美食节目,介绍如何做螃蟹。但是这个解说词让人震惊,“蛋黄的温柔与辣椒的清香,为螃蟹的鲜美注入了洪荒之力。不知不觉中你时刻陶醉在舌尖的高峰体验中。” 换成 :“蛋黄酱的温柔与辣椒酱的铿锵,为螃蟹的鲜美注入了洪荒之力,不知不觉中,食客舌尖上的高潮已经到来。”词语的铺锦列绣、摛章绘句也不过是在讲述食用螃蟹的感受,这样的话语表达与对外翻译让受众不得要领,甚至深恶痛绝。
第四,我们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强调目标导向。不仅要让领导清楚,更要让受众明白。我以前参加过一次翻译工作,中外的两个市长坐在一起,国外的市长就谈我们这个城市有哪些美食、美景,欢迎大家去参观旅游。我们的市领导讲当地市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里,绝不把群众的安危放在脑后。转换成英语,一会儿是前面,一会儿是后边,一会儿是心里,这让外国人如坠云中,茫然不解。我们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与接受能力。我们要寻找中外文化的契合点和共同话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德州扒鸡就是一只鸡,你如果一定要赋予它齐鲁文化或者是闪耀着圣人智慧的光芒,这在对外传播效果上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我们的话语体系建设是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在座的各位同仁都是从事翻译工作、语言教学工作,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立表达准确、真诚坦率、端庄大气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添砖加瓦。
来源 | 学报编辑部
编审 | 杜树标
内容审核 | 暴士蕊 杜树标 周和军
相关报道:
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成功举行
我校党委书记殷奇出席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地方形象国际传播”分论坛并作发言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新书发布
第三届“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专家观点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我校教师论文获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果推介
《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作者与译者的亲切会面
“天外展览”精彩亮相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我校志愿者圆满完成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志愿服务工作
十八所高校联合发出《加强大学国际传播工作天津倡议》
媒体聚焦 | 我校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 黄友义:通过话语转换和对外翻译强化国际传播
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 宁琦: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际意识与国家意识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