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 宁琦: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际意识与国家意识

天津外国语大学,艺考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10-09 14:24:24 文/俞梓轩 图/丁辰逸

关注

TFSU

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艺考

宁琦

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俄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在“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上发表演讲

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密不可分。“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性构想,这标志着中国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定位、状态和心态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所要承担的责任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由被动变主动。

中国需要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世界,包括每一个地区和国家,由此对域外知识和语言能力产生了巨大需求。

为使世界更准确地理解中国,必须提升中国对外话语能力,在全球语境中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以易于国外受众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思想。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与世界交流,既为阐述自身,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一、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理解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和思想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塑造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感知,影响着人的思维、信念和态度等。

话语体系,作为人类交往行为中由交往主体通过语言符号建立起来的表达与接受、解释与理解、评价与认同等多重认知关系,是其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决定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弱,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正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与之相应的思想观念和思想体系,形成具有阐释历史意义的话语体系。话语和话语体系为话语权服务,成熟完善的话语体系建设直接关乎国家话语权的巩固与提升。

当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话语权重点在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和引领地位;对外话语权是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力和话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希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使之与中国今天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所要承担的大国责任真正地匹配。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要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和开阔的国际意识,要纵深挖掘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和共同价值,要能横向推动中国文化、学术和思想的对外表达,要在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气度。

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家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十分注重国际意识、全球意识。“与世界接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世界已经确立的话语的接受和话语权的认同,这常使我们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陷入一种尴尬局面。

准确理解世界的前提,是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国情,首先要把国家意识看作是一种自觉,强化价值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国家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在当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家意识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意义上的国家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赋予了深层意蕴和价值底色。

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道路的理性认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旨归。

基于国家意识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民族土壤,必须植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研究中国逻辑和中国问题,构建中国自己的具有原创性的核心理论,坚守中国立场,阐明中国主张,揭示中国价值,展现中国格局,体现中国智慧。

突出中国价值,要充分理解中国价值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吸收了东西方先进文化与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的一个综合体。它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吸纳了西方文化的成果。中国价值本身就是文明对话与互鉴的产物。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不是一种被外在赋予中国特殊性的既定话语体系,而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孕育而生的、自主建构的话语体系。

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方法论立场、理论构建、概念生产和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要立足中国现实的原创性理论,立足中国经验的标识性概念,立足中国问题的理论人才。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新话语,从中国经验中提炼新话语,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提炼新话语。

坚持政治性、学理性、大众性和世界性相结合,从实践中挖掘目标共识、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表达共识,解决“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困境,掌握中国道路的解释权,进而把牢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

三、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际意识

打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需要开阔的国际意识,坚持中国立场,具有中国特色,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讲清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要实现中国特色与人类经验相统一,实现中国理论与世界话语相统一。

国际意识体现的是对国际事务的见解,是把握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互动性、混合性、时代性和包容性是国际意识最显著的特征。

国际意识能够帮助我们自觉地、迅速地、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最大限度地缩小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与国际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理解、思考上具有宽广的视野、宏观的意识。国际意识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

一种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这要求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平等公正的理解,从而能够宽容的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态度。

一种可以积极、平和、理性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高品质思维能力。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也有不同的价值观,每一个国家都在精心构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话语体系。

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主张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真正“走进去”,开展深层次的域外研究。纵深挖掘人类共同的思想精髓,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研究通透其他区域、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既要在世界语境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又要将中国思想和智识以对方可理解的方式传达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推动深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

深入思考“中国内容、国际表达”。表达方式上强调国际化,注重运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综上,强调国家意识,并非自我封闭,也非妄自尊大。强调国际意识,也并不排斥各民族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提倡国际意识的同时,既强调融合与交叉,也强调保持独立与自主,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必须保持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价值。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实讲述中国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困境,正确定位中国,树立中国形象。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也是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达过程,在与世界的交流中还会促进中国国内的话语变革,使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成为世界及中国进步的推动者。

来源 | 学报编辑部

编审 | 杜树标

内容审核 | 暴士蕊 杜树标 周和军

相关报道:

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成功举行

我校党委书记殷奇出席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地方形象国际传播”分论坛并作发言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新书发布

第三届“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专家观点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我校教师论文获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果推介

《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作者与译者的亲切会面

“天外展览”精彩亮相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我校志愿者圆满完成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志愿服务工作

十八所高校联合发出《加强大学国际传播工作天津倡议》

媒体聚焦 | 我校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 黄友义:通过话语转换和对外翻译强化国际传播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天津本科院校-天津外国语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天津外国语大学-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 宁琦: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国际意识与国家意识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