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SU
对外话语体系创新
黄友义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上发表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有能力做好中国的事情,应该有信心讲好中国的故事。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国际形象的迫切任务。
外语专业要跨学科,是必然!
作为一个大国,讲话必须顾及全球。我们在经济上对世界影响如此之大,我们的讲话内容,国际上都会有人密切关注,因此,站在全球角度,讲国际化的语言就是一种必然。这个过程,对外翻译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
第一,我们要知道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认为通俗易懂的事情,外国人未必能够理解和认同。例如,我们说“和为贵”,构建“和谐世界”。西方很多人的理念是零和游戏,认为你发展了,就是威胁和侵占了他的利益。我们说要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换一句老百姓的话,就是中国人也要过上好日子。然而,BBC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句话歪曲成所谓的“中国要一统天下”。
第二,要清楚中外语言之间的差异。中文自甲骨文开始,沿袭了一个语言文字的传统,中文表述的思维有着3000多年的基础。而英文的形成只有1000多年,且来自欧洲不同的文化传统。
在中文里大家不会把任正非说要“杀出一条血路”理解为他要一路杀人,血流成河。但西方人的翻译就是如此,而且这种错译和恶译(恶毒的翻译)行为越来越多。美国情报总监2020年12月公开说,“中国正在对200万人的军队进行基因编辑,以打造一支称霸世界的队伍”。他这样说的依据是源于我国人民军队的一句口号,即“继承红色基因,建设一流军队”。部分西方国家通过误译、乱译、恶译,来制定他们的对华政策。
不了解这些差异,我们的话就难被人家正面理解,以至于比较了解中国的新加坡原外交官、学者马凯硕感叹:“从历史上看,中国在解释或捍卫自己观点方面一直很笨拙。……很难找到一位能够以幽默和敏锐的见解有效解释中国观点的优秀发言人。”
面对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懂中国语言的广大外国受众,我们要用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这是强化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一环。例如,我们介绍一个地方,经常喜欢具体到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清楚北京的具体的经纬度。但如果告诉要来北京的美国人,北京的地理位置相当于西半球的纽约,他马上就会知道北京的气候如何。我们习惯介绍一个地方用奇峰怪石、云雾缭绕、潺潺流水、鸟语花香这种诗情画意的描述,但往往忘记告诉他去这个地方哪种交通工具最方便,穿什么衣服最舒服,有哪些宾馆可以选择。我们说中国外交概括起来就是和平与发展,但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大量的军事术语,如桥头堡、速战速决、人民战争、打好组合拳这样的词汇,显然不利于构建爱好和平的形象。
在解决了中文原始资料的表述之后,翻译要做好在两种文化中架设沟通桥梁的工作。例如,中文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工作,如我们要做好国际传播工作、要抓好防疫工作、领导要做好雇员的思想工作、每个工作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母语为英语的人讲同样的事情,work这个词出现不会超过两次。中文里不怕重复,英文要避免重复。有外国语言专家统计,我们一篇7000多字的文章里,“工作”这个词汇出现了近400次。在中文里不是问题,在英语世界里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说到疫情防控,我们国家的防疫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及时控制了疫情的传播,极大程度降低了疫情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疫情控制得好,我们的经济得以发展。这里的“疫情”,大家都明白指的是什么,但是翻译成英文就需要注意,2020年2月11日之前只能是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之后才能是Covid-19。在翻译当中稍微不注意,就会给挑剔的外国媒体和存心不良的人以口舌。
第三,要顾及中外的习俗差异。国际传播不仅仅是语言表达问题。例如,夏天很多人打着五颜六色的遮阳伞,我们看到五彩或七彩条纹遮阳伞,是其五彩缤纷的颜色;西方人认为,“中国同性恋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因为在西方,色彩缤纷的彩虹是同性恋的标志。为了展示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我们经常采用雾雨蒙蒙的照片,美女打着伞,迈着轻盈的步伐款款走过美妙的月亮门。我们看到的是江南美景和美人;而有欧洲人告诉我,这个地方他不打算去,因为没有阳光,而且生活节奏较慢。
我们知道,硬实力的增强并不必然带来软实力的提升。提高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需要从多方入手,长期努力,了解他人,提高自己,可谓任重而道远。这也让今天这样的研讨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第四,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是历史的发展必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翻译中国”目前阶段只能以中国人为主,外国人为辅。中国译者要有时代的担当,勇敢挑起对外传播中国的重担。为此,要强化国家对外翻译机制,培养和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翻译队伍,建设一支胸怀祖国、政治坚定、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甘于奉献的中译外国家队,形成对外翻译育得出、用得上、留得住的局面。
来源 | 学报编辑部
编审 | 杜树标
内容审核 | 暴士蕊 窦文彤 周和军
相关报道:
天津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成功举行
我校党委书记殷奇出席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地方形象国际传播”分论坛并作发言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新书发布
第三届“文明互鉴·文明互译”学术交流季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分论坛专家观点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
我校教师论文获评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果推介
《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作者与译者的亲切会面
“天外展览”精彩亮相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我校志愿者圆满完成第七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志愿服务工作
十八所高校联合发出《加强大学国际传播工作天津倡议》
媒体聚焦 | 我校助力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