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培养德高医粹的医学人才,口腔医学院组织2021级新生参观我校校史馆和朱宪彝纪念馆、生命意义展厅,加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新生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用朱宪彝校长的四献精神教育医学生传承天医精神。
日前,口腔医学院2021级全体新生参观了朱宪彝纪念馆、生命意义展厅和校史馆。在朱宪彝纪念馆,讲解员陆于红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著名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朱宪彝校长的生平故事。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医科大学——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的创建者和首任校长,朱宪彝的一生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并进。他自幼谦恭自励,刻苦学习,后受“求学不忘救国,爱国不忘求学”的号召,参加五四运动等爱国主义运动。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以人民的苦难作为医学研究的方向,深入研究维生素D和代谢性骨病,促成“食盐加碘”国策,创建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大家在朱宪彝蜡像、“四献”事迹、朱老校长生前读书卡片等展区一一驻足,凝神聆听讲解,展馆中呈现的朱老校长的求学志向、医学成就、教育理念、奉献精神,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医学大家所肩负的责任与无私奉献的精神。
怀着对朱老校长的崇敬之情,同学们走进生命意义展厅,缅怀将遗体献给医学事业的“无语良师”。进入展厅,迎面是镌刻着遗体捐献者姓名的纪念墙,同学们以默哀的方式铭记无私的捐献者,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生命意义展厅里陈列着首任校长朱宪彝捐赠的部分脏器标本,也陈列着多位遗体捐献者的遗嘱。这一份份遗嘱中朴实的话语里,饱含着逝者对祖国医学事业最无私的支持,也流露出他们对生命价值最透彻的理解。这些“大体老师”们生前从事的工作并不相同,但是他们无偿捐献遗体的嘱托是相同的,留下的精神是崇高的、不朽的。他们是对奉献精神最好的讲解,对生命意义无声的诠释,他们的生命没有终止,因为捐献,生命被永恒的延续。
走入校史馆,从北洋医学堂开始,天津高等西医学教育对于培养中国早期西医学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号角,1951年,天津医学院在以朱宪彝、方先之、金显宅为代表的知名专家的积极筹备下成立,一时间大师云集,有志学子齐集。后与天津第二医学院合并组建成天津医科大学,开启学校开拓创新的历史篇章。如今,学校向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最后,同学们在主题墙前合影留念。
此次参观,学生们感悟到朱老校长的崇高精神,领略到生命的意义,丰富了人文情怀,增强了医学生的从医使命感。新天医人将继承和发扬天医精神,向着更好的明天不断奋斗!
来源|口腔医学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