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四史我来读
诵读介绍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教思政厅函[2020]11号)的总体安排,山西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高校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导师工作室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第四季接力诵读活动,此次诵读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四史我来读”,旨在推动全校师生学好历史,知古鉴今、坚定信念、砥砺前行。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
诵读有我
正文朗读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李颖诵读:
诵读者介绍
出发总是美丽的,尤其是在一个阳光普照的清晨上路。
第五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推动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为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步代。中共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后,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一)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对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出部署。2008年,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确保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这一时期,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1世纪之初,中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了解决就业问题,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正式施行,为实施积极、稳定的就业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积极、稳定的就业政策收到明显成效,中国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格局初步形成。在世界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中国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为了促进公共医疗事业发展,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在此意见指导下,中国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落实公益性质。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产生了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社会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将社会管理作为中国各级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并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201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指导意见》,细化了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正式文件——《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这个意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将社会秩序与社会发展贯通起来,实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并举。
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各地积极探索完善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路子、新举措,社会管理体系、体制和运行机制断创新。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逐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7年中共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具体部署。
这个时期,中国不断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加强环保规划,相继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出台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行政法规,初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体系。
这个时期,中国的环保管理机构也得到建立健全。国家环境保护局先升格为总局,2008年进一步升格为环境保护部。中国各级财政对环保的投入逐年增加。“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环保投资是“十五”时期投资的近3倍,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达2.16万亿元。
这个时期,中国还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十一五”期间,环保部门在国家层面对不符合要求的822个项目环评文件作出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等决定,涉及投资近3.2万亿元。2007年,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14.29%和12.45%,均超额完成10%的减排任务。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成效。但是,由于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和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中低端,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仍然是尚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成功应对各种挑战与举办奥运会、世博会
正值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步伐,并准备迎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时候,中国先后经受了多场历史上早见的自然灾害的考验。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来,波及中国266个县和市(区),全球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陆续发生疫情。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按照“沉着冷静、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总体要求,全力以赴开展非典防治工作。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中国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汝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中国政府迅速组织开展了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到2010年9月底,灾区的三年重建任务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
在应对各种挑战的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并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1438名运动员参加,成为历史上参赛国家和地区及运动员最多的一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首次位居奥运会金牌榜第一位。中国人民为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付出了巨大努力,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隆重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