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的重要在于,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大历史观。在此之前,我们看的很多历史著作都像教科书一样,善恶分明套路满满,人物脸谱化,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这种历史著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政治宣传的产物。《万历十五年》和它们不同,我读它的时候觉得,它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历史可以如此有趣、复杂、丰富,就像进入了一场有关明朝的梦游幻境,我能体会到万历皇帝的身不由己,我会气愤于文官集团的迁腐不化,我能体谅张居正的伟大与矛盾,我会羨慕李势追求自由的勇敢,我崇拜骁勇善战无可匹敌的戚继光......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既像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又像一个历史的参与者,我甚至很想穿越到万历十五年,和他们共进退。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了黄仁宇先生,他的笔触平实动人又字字珠玑,如果文如其人的话,那他一定是一位温和而睿智的老先生,他祖籍湖南长沙,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的道路上,后来赴美研习历史,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本震惊中外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名气不仅仅存在于学术界或者历史爱好者那里,很多普通读者读过之后也感到酣畅淋漓。前段时间特别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再提到此书,里面的重要角色省委副书记高育良就很痴迷《万历十五年》;电影《男人四十》中,一开场,张学友扮演的中学老师,手里拿的就是这本书。可想而知,它的影响力是多么广泛。
万历在成年以前,和张居正感情很好,张居正是他的老师,皇帝尊称他为先生。有一次张先生偶感腹痛,小皇帝还亲自煮了一碗热面,派人给老师送过去暖胃,让张居正感动的无以复加。不过在平时,张居正对皇帝很严厉,那时皇帝一天要上三门课,经书、书法和历史。小皇帝练书法练得很好,就整天练,每次他写的高兴了,还会把自己的墨宝赏赐给下面的人,张居正就得了好几幅。有一天,张居正不容置疑地对小皇帝说:皇上,你这书法练得差不多就行了,别天天练了,书法练得再好也不能治国呀。
于是小皇帝就开始学习理政务了。在万历皇帝登基后的十年,是他成长的十年,也是明朝经济复苏、欣欣向荣的十年。这其中的改变,张居正功不可没,他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进行赋税改革。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他没少钻空子,动用了很多不法手段,比如内外联合,指引小皇帝听从他的安排来同意某些决定;比如打击自己的反对者,排除异己,拉拢手下,在朝堂上作威作福等。万历五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官制,他应该回家守孝三年,名为“丁忧”,但是当时小皇帝根本离不开他,不想让他回家去,张居正自己也不想回去,一去三年,他的职位不但保不住,改革也会就此终止。可是文官集团的大臣们不同意,为父守孝,天经地义,你张居正凭什么不服从,忠孝大节,三纲五常,作为首辅你应该起个带头作用,你不这么做不但违反礼制,而且还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于是一些资格很老的官员还结盟去张居正家里劝他,让他赶紧回家。最后,在皇帝的坚持之下,张居正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情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一时遭到了多方的击,落了个贪权不孝的骂名。
后来内乱频繁,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竟然能来到決決大国的土地上肆意侵犯,你说荒谬不荒谬。而且当时明朝拥有的常备军数量高达200万,这样还能让倭寇横行,简直就像在今天索马里海盗入侵上海打砸抢还没人能治得了他们一样,太荒唐了。出现这种状况,文官集团难辞其咎。他们不干实事,整天想着弹劾这个,举报那个。然后还特别自大,瞧不上武将,觉得他们就是一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大老粗。武将们在朝廷上地位低下,既没有话语权,也没办法大展拳脚。长此以往,明朝武备接连废弛,军事组织不断衰退。幸好后来,出现了一个像战神一样的人物,他就是戚继光,为明朝军事做了力挽狂澜的改革。不过,虽然戚继光战功硕硕,兢兢业业,却也难逃糟糕的政治斗争。在万历十五年戚继光去世之前,已经被革职了,革职是因为张居正被清算,他是张居正的得力干将,当然难逃干系,官员们说他手握重兵,还自己组织了专门的军队“戚家军”,简直就是有谋反的意图,所以三年前他就被革职查办了。戚继光被革职之后,晚景凄凉,没有什么积蓄的他,一贫如洗,连看病吃药的钱都没有,他的妻子也把他抛弃了
看起来不起眼的万历十五年,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在万历十五年,李势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他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道士、伪君子。后来李势在牢房自杀了,他向别人要来一把刀,说要剃头,却趁人不注意,用剃刀自杀了,没有立即断气,折腾了整整两天才彻底离开人世。在他奄奄一息时,他身边的人问他为什么要自杀,李势只是回答了一句:“七十老翁何所求”!一个思想者因为做自己喜欢做的,而不是大家都认可的事情而被关起来,然后自杀身亡,想想,这其中的确有值得警世而深思的内容。黄仁宇认为,李势的不幸,在于他活的时间太长。如果他在万历十五年就离开人世,那么在现代就很少会有人知道他的存在。虽然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自身却可以省却很多痛苦。李势生命的最后两天,是在和创伤血污的挣扎中度过的。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他15年余生的一个缩影。他挣扎,奋斗,却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成果。虽然他的《焚书》和《藏书》一印再印,然而他是想把这些书作为国家的讲章,做人的标准,而这无疑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
文官集团的内斗,将明朝推入深渊,在这明后期以道德作为法律,来约束这官员的一言一行,首辅张居正,抗倭名将戚继光,思想家李势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但历史往往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张居正不讲代价企图以激进改革对抗整个文官集团,海瑞则想以道德样本对抗社会现实,李贽希望以个性自由对抗社会习俗,他们都注定失败。万历皇帝在道德压力与文官阻力的双重攻击之下也只能消极无为。
人只能是社会的一分子,人只是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演员。
关注我们
来源:机电工程系:解晋伟
排版:万紫宏
发文:董斌龙
投稿地址:
1804188924@QQ.com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