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重温经典
致敬百年
前 言
百年前,一群矢志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青年,选择相信马克思主义,选择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他们的精神超越时代,与今天的青年共情共鸣。正因如此,在红色经典中汲取智慧、传承精神,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同选择。学史以明理,“读经”以“传道”。阅读红色经典,解读红色经典,是“问道”“悟道”“传道”的精神起点。
“党校公开课”是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科研部、报刊社、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联合打造的系列网络公开课,旨在请党校中青年教师围绕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对党的理论进行解读,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媒体融合手段搭建知识分享的崭新平台,用鲜活的故事表达与生动的价值阐述,展现党在关键历史时刻所经历的思想变迁,让党史学习更加立体,让“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为什么好”的答案更加清晰。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党支部作为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充分发挥在思想理论学习和宣传凝聚引领上的示范作用,从2021年7月19日起,每周一转播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校公开课”网络课程,聚焦“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主题,为广大党员群众跨越时空、解读经典,探寻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
第九讲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日民间友好人士时,面对来自日本朋友的提问,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后来,这次谈话被新华社《瞭望》周刊报道,立即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西方媒体称,邓小平正在使这个有十亿人口的国家走上一条新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将会在全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会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本期主讲人:岳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共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
(视频录制时间:2021年04月)
文献简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1984年6月30日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谈话的一部分。1986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谈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建国后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必须搞社会主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就是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强调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从实际出发对内继续改革,把经济搞活,对外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他表示,我们相信,这条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走对了。
主讲人感悟
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思考,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END
来源 | 中共中央党校
终审| 蔚志坚
初审 | 张蔚钦
责任编辑 |张艳霞
排版| 李佳乐
学校官网 | http://www.sxzy.edu.cn
扫码关注我们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