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青史留痕,含英咀华,校史明志,启鉴后人。
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一个个或温暖,或悲情,或励志,或惊心的故事,就如一曲曲激荡心魄的旋律,讲述着忻州卫校嬗变的曲折过程。
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册,一帧帧或古旧,或沧桑或青春,或朝阳的照片,就似一张张鲜活生动的面容.演绎着忻州卫校无尽的沧海桑田。
一路风尘一路歌,,校址历经变迁,校名虽多次变换,但是亘古不变的是忻州卫校的光荣传统和历久弥醇的文化底蕴。
仰观先辈之创造的光辉业绩,我们心潮激荡,俯察先贤之永恒的峥嵘岁月,我们扬鞭奋蹄。
秀容书院·忻县卫生学校(1972----1978)
——忻州医学人才培养发祥地 杨文平
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在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开始执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按照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划以及“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的要求,必须尽快加强各地医疗卫生水平、强化地方防疫防病工作保障人民健康,确保经济建设计划顺利完成。同年7月,忻县卫生部门选调张子光任教导主任,陈迎喜院长兼任班主任的“忻县公立医院护训班”在忻州古城财神庙旁迅速组建成立,开始培养医疗护理人才。参加本年度“护训班”的36名学员,由各县医院选派保送,并责成毛近麟担任副班主任,协助班级管理,保障护训班学习质量。当年开设的护训班,学习时间仅为半年,1953年底届满后立即分配各县参加医院工作。1954年6月,忻县地区行署决定撤销“行政干部学校”,号召学员转入“护训班”接受培训,期满后分配各县医疗机构从事医务工作,加强各地卫生事业的发展。1958年秋,大同地区、忻县地区合并,山西省批准在忻县在古城火神庙组建成立“晋北卫校”。当年开设有医士班、助产班、中医班,每班36人,学生大多由中小学毕业水平的在职护理人员组成。晋北行署先后任命陈迎喜、潘毅担任“晋北卫校”校长。由于卫校专业扩大,学生人数增加,为适应全日制医学教学和医学实习的需要,经上级机关批准占用“秀容书院”校舍、占用城内东大街现市政公司和西顺城街大槐树所对的北大门院,积极开展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可谓“忻州医学人才培养的发祥地”。1959年9月,“晋北卫校”举办正式考试面向全省招生,设有两个医士班(四班、五班),但因遭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底“晋北卫校”被迫停办。部分学生转入“大同卫校”继续就读直至毕业。1965年,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基本战胜经济困难时期,大同、忻县两个地区分置。同年3月,由忻县地区医院、忻县地区防疫站选择忻州城区新建路忻县中学老校址(现师范专科学校内),合办“忻县地区卫生学校”,时任校长丁吕顺。同年9月,忻县地区卫校迁址忻州城内打磨巷、周家巷一带办学(现忻州市医院和忻州卫校宿舍大院)。在轰轰烈烈的“文革”期间,学校改名“忻县地区白求恩院校”,先后招收两个“医士班”、一个“护士班”,每班学生40人。1968年,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所有在校学生毕业离校,白求恩院校停办。1972年之后,忻州地区“卫校”迁址忻州城区健康路新校址并开始招生,首任校长罗永康。1972年到1978年,大约每年招收医士班一个、护士班一个。1978年到1983年,王登科担任卫校领导。1984年到1988年,郭树平担任卫校校党委书记,李养元担任卫校校长。1988年到2007年,郭树平、杨春霖、裴忠利、吕迎奎分别担任卫校相关领导。在这个时期,卫校发展进入黄金阶段。三十多年来,学校云集一大批以梁致堂为代表医学大家,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逐步齐全,教学成就硕果累累,欣欣向荣。在这期间毕业的学生中,不少同学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长为忻州卫生界的中坚力量,他们有忻县地区医院院长雷金、忻县卫生局局长张贵卯,忻县地区医院外科主任翟先胜、忻县地区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王桂珍、忻县地区卫生局局长张耀堂,忻县地区奇村疗养院副院长王存良,忻县曹张公社医院院长杨文秀,忻县中医院院长闫云科等不计其数。据统计,2004年之前,“卫校”前后招生两万三千多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忻州地区各卫生系统,为国家的卫生事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优秀医务人才。2004年,山西省政府决定在忻州七一北路“学院街”组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之后“忻州市卫校”从健康路原校址搬迁并入,进入大专院校发展的崭新行列。
(自白建斌、张丙如、闫云科、杨文秀、贾改鱼、石虎寅提供资料整理)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