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2》热映,依旧话题满满,热点似乎集中在这位年轻人身上:
他就是何昶希。最近几期,他出演了《嫌疑人X的献身》和《画皮》,演技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但是回溯到第二期,何昶希出演《陈情令》经典片段,演技拙劣。让人吃惊的是,郭敬明却把最高等级的“S”卡发给何昶希。面对各位导演的质疑,郭敬明解释了“S”卡的定义:
这一波操作,已经让吃瓜群众惊呆了。当场和事后,都有不同声音、从不同角度反驳了这个决定的合理性。我们来看一下。
1
反驳原因法
郭敬明也有自己一套严密的逻辑:他首先给“S”下定义,并承认何昶希演技确实不够出众,但是何昶希是可以作为“student”“seed”“special”的演员,到这一步,郭敬明已经能自圆其说了;紧接着解释,即使这样,依然坚持发“S”卡给他的原因,如下图。
对此,有一些网友抓住此原因提出疑惑:“在《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中,郭敬明对于台上的演员而言,最终的身份定位,其实是一个裁判或者导师,发“A”、“B”还是“S”,参考的标准只能是演技的高低,而不是是否与自己有类似的经历,是否能引起自己的同情。”
所以
是很有力的论证方法。
〖例1〗: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范文节选1:
或许您出于为校保护历史传承,保护先贤胜迹的本心想留下它。的确,一座承载多批优秀人才的教学楼无疑会给现时在其中拼搏的莘莘学子以前行的斗志与勇气,同时也昭示了贵校优良的学术氛围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找到原因)但是拆掉它并不意味着斩断了如今学子与先贤的亲切交流,灵魂互动。相反,我们应注重这栋楼的精神传承与文化传承,这才是我们应当珍视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东西。而非一栋简陋的教学楼。(反驳此原因)
2
质疑后果法
(1)正面质疑:比如陈凯歌在幕后的表态,一针见血地反驳了郭敬明的发卡合理性解释。
从事实正面推导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反驳对方的效果。学到了,学到了。
〖例1〗范文节选2:
过于迷恋往昔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汪国真说:“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设备都在不断革新,老旧的线路,低矮的楼层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教学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勉强留下它,虽然照顾了少数校友的情感,但却有可能因此而损害了多数在校或将要来此学习的学生的利益,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2)反证法(即反面质疑):比如李诚儒老师。
这种操作,可能更高级一些,反驳力度会更强。具体操作可参考以下小故事:
有一次,始皇帝想建立一个大的围猎场,供自己打猎用。那个猎场东到函谷关,西到陈仓,方圆数百里,百官群臣想去劝陛下回心转意,却又畏惧他的暴怒,故央求优旃出马。
他一口应下,马上到秦始皇跟前说:“您的主意实在是太棒了,即便是三皇五帝也想不到,咱们到时候在那里可得多放些禽兽。(先承认对方观点)如果以后有敌寇进犯的话,我们就让麋鹿用角顶死他们!(推导出荒谬的结论)”皇帝周围的人都惊呆了,让这家伙劝老皇帝,这就是他劝人的方式?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可始皇帝却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函谷关乃是一座雄关,捍卫者秦朝的根基,从函谷关到陈仓更是肥沃的关中之地。若是全部变成了围场,用作打猎,确实是有损帝国根基。
所以
可形成完整的驳论部分。
3
总结
高中语文作文写作,要求我们要有思辨思维,尤其是遇到材料里有正反两面评价的作文时,就一定要先驳论,再立论。(立论的方法,等待下回分解)
范文分析:
材料一:近一年来,西方国家中有一名少女爆红。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430万粉丝,很多人视她为偶像、环保斗士。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侃侃而谈,面斥各国领导人。虽然她今年才16岁,却已经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更被评为“2019年影响世界的100人”。她就是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
材料二:2019年9月27日,浙江小伙沈钧亮代表“蚂蚁森林”公益项目到联合国总部领取最高环保荣誉奖“地球卫士奖”。“蚂蚁森林”通过日常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以种植真树,带动5亿人参与低碳生活,并将碳减排量转化为种植在荒漠化地区的1.22亿棵真树,其中超4成能量由95后青年贡献。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励志中学掀起了热议,有同学为瑞典少女的敢于呐喊钦佩,有的同学则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青年默默地为地球种树更有价值。为此,励志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辩论赛,正方是“呐喊比行动更重要”,反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行动比呐喊更重要”。行动与呐喊,二者孰轻孰重,其实先贤孔子早有定论。他说:“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个体的判断如果是基于其言论,显然并不具备说服力,更重要是观察他的行为。
对方辩友认为“呐喊比行动更重要”,无非就是认为像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一样面向公众摇旗呐喊,就可以唤醒更多的人关注环保。是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位瑞典少女已经做到了,她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400万粉丝,成为很多青年的偶像。(找到原因)但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这就够了嘛?时至今日,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频发,极端恶劣天气不断,这些情况我们只需要在网上查一查就能知道,真的是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在全球各地大声疾呼,来传播人尽皆知的事实就能解决问题的吗?(反驳此原因)
许多人乐于将喊口号作为人生信条,甚至是一种习惯,他们可能将此作为偷懒避苦的借口,以做实事太过于疲累,无法一举成名而放弃或拒绝,这实在不是新时代所应追求的人生姿态与目标。提倡呐喊比行动更重要,也许会鼓舞更多人振奋精神摇旗呐喊,但是也会“鼓舞”这些人面对环境堪忧的局面,理直气壮地仅仅喟然兴叹、指责谩骂。这个世界上缺少的从来就不是敢于发声的人,而是能够沉下心来用行动践行理念的人。(推导负面影响,自然地过渡到立论部分)
全球有70多亿人,而像浙江小伙沈钧亮所代表的“蚂蚁森林”用户那样,默默无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用行动来为环保尽一份力的人相对还是较少的。太缺少行动才是环保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的根源。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践行环保理念,而不是空谈大道理,那么全球70多亿人共同努力,终将集腋成裘,积少成多,将我们的地球建设得更加美好。(正面作用)
对环保而言,理念如果没有行动作为支撑,将毫无意义;呐喊如果不付出自身的行动,只能算是“环保表演艺术”。瑞典少女格蕾塔·通贝里的全球呐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他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环境学家,在白宫任职期间积极推动了克林顿签署《京都协议书》,参与制作和出演纪录片《难以忽略的真相》,在纪录片中,他号召全人类节约用电,减少炭排放量,拯救地球。然而呐喊背后是他生活中的奢侈浪费:这位著名环保主义者的个人住宅,一年的用电量是美国普通家庭平均用电量的21倍。如此呐喊如何比得上一丝一毫的行动!
行动重于呐喊,对于环保,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别人告诉我们“你应该如何做”,而是每个人都能站出来,以实际行动维护我们共同的生存家园!
谢谢大家!
教师简介
教师姓名:石屹平
个人简介:高中语文教师,科班出身,在文学和语言方面,专业的知识是坚实的基础;为人负责,在授业和解惑方面,耐心的疏导是健康成长的良好辅助。
授课风格:条理清晰、思维缜密、亲切自然、有亲和力、诲人不倦
|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