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陆陆续续落下帷幕,随着各科考试分数的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考高分的同学回家“嚣张”砸门:
成绩不如预期的同学,则陷入了自责、懊悔、无助……
实际上,不管考试成绩如何,同学们拿到试卷都不应该只关注分数。
试卷是最好的“试金石”,一眼就能看出各科学习的问题,是同学们查漏补缺的好时机。
那么,面对不太理想的考试成绩,同学们该如何补救,调整好心态备战期末?家长在此过程中又该给予怎样的支持和帮助呢?一起来看看。
01
考试错题总结与分析
通常情况下,考试错题错因大体有三种,即知识点不清,审题不清和表述不清。
1、知识不清
所谓的知识不清,就是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点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是学得不扎实。
2、审题不清
问题情境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清楚,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
3、表述不清
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是解题过程混乱,表述混乱,词不达意。
首先我们应该统计各种原因的丢分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
然后找出最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最有希望获得的,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及。如果真正做到这些,总分提升一点问题都没有。
最后找到真正丢分的原因,任何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经过认真分析,才能找到孩子的弱项。
02
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总结是期中考试总结中最重要的一环。拿到卷子后,需要关注的不应只是错题,而是包括孩子当时答起来不顺利、思维有障碍的题,以及可能凭运气做对的题。
着重对这部分题涉及的知识做一个由点及面、更深、更广的复习,帮助孩子们把相应的知识点梳理一遍。
03
考试技巧的总结
毕业班的同学应尤其注意,要把每一次考试当成是中高考的真实演练。当你再次回顾整个考试过程时可以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1、这次考试你的策略是什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现象?
2、有没有出现填错答题卡等低级失误?如果有,你要怎样让自己记住这个血的教训?
3、具体到每门学科。数学是否因为专注后面的某道很难的大题而没有检查前面的题,导致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英语听力是否因为纠结前面的内容而影响了听后面的内容?等等。
04
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调整
考试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检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劣和与应试能力的强弱。
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逐步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
05
正确对比,增强信心
最简单的是纵向比较,拿本次考试的成绩与上次考试的成绩对照,看是否比上次有进步。
另一种是横向比较,即拿自己的成绩跟班、年级各档次分数线比。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找到相对处弱势的学科,及时补救,预防偏科。
06
如何规划后半学期
最后,结合个人和学校的情况,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做出更适合自己的计划和安排。
期中考试过后,调整完心态,家长们应该协助孩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可行的计划,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良好的规划可以减少孩子们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强化学习的目的性和可控性,以保持后半学期的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
07
家长怎么做?
1、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应该一味指责,而应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考试过后,不管是分析试卷、查漏补缺,还是整理错题、反思总结,各个过程,家长都应当予以一定的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发现薄弱点,总结经验教训。
2、千万不要把成绩当作标准
每次考试结束后,因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发生的家庭冲突和矛盾太多了。父母与孩子的考后沟通一定要讲究方法,不应该把成绩当作唯一的标准去评价孩子优秀或努力与否。
以成绩论英雄,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更是大忌。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分数,总是会发出类似这样的评价:“你看隔壁的东东,比你分数高多了,你是怎么考的?”
家长以为这样的言语能激起孩子的胜负欲,激励他努力反超,殊不知会适得其反,孩子长时间得不到赞赏和鼓励,学习积极性只会越来越差。
让我看看是谁还没做考后分析?
|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