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好老师丨段友文:志存高远做学问 率马以骥育人才

山西大学,艺考

山西大学

2021-8-10 17:27:39 文/米晓燕 图/白梦洁

关注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

段友文,男,1957年4月生,山西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山西大学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出版的专著《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走西口移民运动中的蒙汉民族民俗融合研究》《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以山西“三河一关”20个古村镇为中心》等多次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我这一辈子,只从事着一种事业,那就是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辛勤耕耘。”从略带稚气的知识青年,到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在几十年的民俗学研究中,段友文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做经世致用之学,造于国有用之才”是他对民俗学研究不变的初心,也是他于国计民生永恒的关切和追求。

山西大学

知行合一 砥砺前行

山西大学

怀揣着对民俗学的炽热情感和学术梦想,段友文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不仅在教学上辛勤耕耘,在科研上也取得了斐然成绩。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片丹心铸国魂”。他并不只一味埋头学术,而是在静守己心的同时将目光投放到更广阔的领域。他谈到:“学术研究要顺应国家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的需求,要与时代接轨。”秉持着用专业回馈社会的初心,他在科研上突破创新,聚焦民间文化与社会发展。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级项目。科研项目由区域民俗文化到跨区域文化,再到跨民族跨族群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回应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他潜心科研的坚定信念,亦是他永恒的追求。

他始终以强烈而神圣的学术使命感对待自己的事业,坚持把学问做在民间大地上。“民间文化涵盖了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学科门类,是历代民众创造的地方性知识,我们做民俗学研究就是为人民代言、替人民发声。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文化的根基,值得我们去弘扬。”他认为,民间文化来自人民群众,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至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深入生活很难真正走进民间文学。因此,一方面要做书斋式研究,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做好田野调查。然而,田野调查过程中的艰苦和困难不可胜言,不仅要适应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有时甚至会遇到人身安全问题。他回忆一次在内蒙古的田野调查,那时临近傍晚,居住地与调查地相距甚远,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安全,他冒着凛冽的寒风,硬是坚持等到能够乘坐所有同学的汽车,保证同学们集体顺利返程。为了收集到最鲜活、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田野调查一直都是他必备的行程。

当谈到民俗学研究,段友文总有着无限的活力和热情。秋日和煦的阳光洒在他的肩上,他笑着说:“如果能有两个爱人,那么一个是我的妻子,另一个就是陪伴我几十年的民间文学。”他坦言,民俗学是研究民众自己学问的学科,他是农民的儿子,研究和弘扬民俗文化是他的责任和使命。他脚踏坚实的土地,历经时间的波澜,带着对民俗学的挚爱走向最亲密的大地。

山西大学

薪火相传 教学相长

谈及当初为何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时,段友文一连说了几个老师的名字:钟敬文、阎宪康、冯一健、彭维金等。这些优秀教师影响了他的人生,而他又成为教师向下一代传道解惑,薪火相传,无愧于己,无悔于人。

他在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之后获得了难得的进修机会:前往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学习。在这里,他通过选修彭维金老师主讲的民间文学课程,与彭维金老师朝夕相处,也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解到民间文学。通过学习进修,他对民间文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他讲道:“民间文学是以人民为主体,以历代民众创作的精神产品、民间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间文学是一门最丰富、最有生命力、蕴藏着巨大民间智慧的、博大精深的学科。”他也由此找到了坚持一生的研究方向:研究人民自己的文学。四十余年如痴如醉,他通过自己的研究,真正做到了把所谓“俗”的、散布在民间的文学搬上学术殿堂。

从大学时的老师阎宪康,到进修时的老师彭维金,再到引导其走得更高更远的钟敬文先生,一路得遇良师的段友文在几位先生的影响下将治学目标从古代文学转向了民间文学,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民间大地。他也继承了几位先生“知行合一、砥砺前行”的治学理念,几十年如一日地将其贯彻在热爱的学术研究中,这也是他希望传递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知识。

山西大学

“我这一辈子,只从事着一种事业,那就是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辛勤耕耘。”他认为高校教师从业生涯的成长主要来自三方面,即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师生互相成就;学术上有贵人指引。

首先,科学研究的不断精进,为教学提供了不断更新的源泉。教师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心得融入、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科充满灵动感和生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知识;而教授学生的过程又是一个对科研成果、教学心得重新加工和梳理的过程。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需求,可以优化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选题,提升自己的科研境界。

关于“师生互相成就”,他也深有体会。他笑着说:“我刚调到山大的时候,大家都说,那是卫才华老师的导师。”没有好老师,很难教出好学生;没有好学生,就没有所谓“好老师”的声誉,所以老师和学生是相互成就的。

谈及“学术研究道路上的贵人指引”,他对出现在他人生各个节点的先生们表示感谢。在学术领域的各位前辈,尤其是陶本一先生的指导下,他将“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确定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不算成功,但我走到今天,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相互成就,离不开我的老师的悉心指点,也离不开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高瞻远瞩。”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现身说法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段友文的“独门秘笈”。身为老师,首先要怀揣一颗爱心,不仅要爱自己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热爱他们所学的专业;其次要有耐心,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教学科研工作。打造一颗学术新星不能急于求成,要因势利导,燃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综合考虑,依托其家乡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其量身设计未来学术发展的蓝图,指导设计其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此外,讲课时要注重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结合,重视师生互动,用民俗文化的鲜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最感性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最真实,也是最生动的生命体验。”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望过去,几十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来自于他人的不理解:对于民间文学,很多人认为它俗,难登大雅之堂。但段友文认为,这是一门真正广阔无比的、扎根在大地上的学问,为人民代言,替无法发声的人发声,这是他毕生的事业。四十年难凉热血,初心不变,他坚定表示还会继续走下去,只要科研的方向正确,前进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山西大学

雄关漫道 长风破浪

山西大学

最后,段友文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专业,有梦想,才有坚持前行的动力。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谈及学校未来的发展,他表示,山西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开拓创新。不仅要确立重点,同时要有大学的整体发展观。在院校发展上,要抓住部省共建院校的机遇,争做排头兵,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山西的发展培养人才,让学科真正成为有用之学。

学术如山,仁心若水。42年来,段友文在学术研究中砥砺前行,以丰硕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回报社会,满足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潜心教学,授之以知,教之以事,喻之以德,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担当、有社会情怀、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立德树人,树立了纯朴高尚的人民教师形象。

山西大学

来源:《立德树人好老师》第三辑

文字编辑:章吴凡 刘新颖 李佳潞

图片来源于本人

网络编辑:张子毫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山西本科院校-山西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山西大学-立德树人好老师丨段友文:志存高远做学问 率马以骥育人才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