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好老师丨邢媛: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山西大学,艺考

山西大学

2021-7-22 15:27:35 文/姚瑞 图/白梦洁

关注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

个人简介

山西大学

邢媛,1963年11月生。武汉大学毕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自1986年7月留校任教以来,邢媛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为本科生授课之业。其潜心钻研教学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主动适应学校、学院的学科调整,自觉对接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积极做好教学与学生培养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邢媛善于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迸发的新灵感、获得的新收获、提出的新问题,逐渐形成了以“知识、实践、创新、审美”为主体的“四元结构模式”,并于 2019年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特等奖。

自2003年始,邢媛积极参与兴晋挑战杯、全国五部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挑战杯等活动,致力于推动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多次斩获省级一、二等奖,全国一、二、三等奖四次,成绩斐然;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青年与社会”辩论赛、演讲等活动,在学生的综合发展、全面成长中,贡献力量。

山西大学

“哲学博士”“任教34年的教师”“带领学生多次获奖的引领者”……这些都是邢媛老师的“标签”。我们不禁好奇,在这些标签之下,邢媛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进入邢媛老师的办公室,整洁的陈设、桌上满满当当的书籍,似乎都向我们展现着这位老师的整洁干练、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以及对学术的热爱。总是微笑着的亲切脸庞,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来自师者、长者的关切。邢媛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诠释着她对教师职业、对专业理解、对学生的态度与情感。

山西大学

饮其流者怀其源

在和邢媛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老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渊源始于她的本科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原始朴素的情感,是在她的成长阶段里获得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和巩固则依靠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的学习与认知。这是邢媛老师对自己为何走上哲学道路的真实注解。

邢媛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因材施教”并将这样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对于本专业的学生采用围绕经典讲专题,并与自己科研成果以及学界的一些讨论相结合,让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拥有更加完善和系统的认知;对于学习校本通识课的学生则将哲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授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校本通识课的灵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价值观、价值诉求、目标指向等分解到每一个讲课单元中,去探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山西大学

呕心沥血育新苗

在邢媛老师的讲述中,我们时时可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思,每一句言论都展现着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基础课”“专业知识”“实践”是老师反复提到的词汇,足以见得邢媛老师对学生整体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

在邢老师看来,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学生,如果没有专业知识,没有深厚的学科素养作为基础,很难去科学地认识世界。因而老师需要把课程的基础知识讲授好,一定要让学生弄懂,弄透,弄明白。仅在广泛概念上了解知识是不够的,空有理论只是纸上谈兵。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将知识真正吸收理解呢?这必须要让学生去实践,去运用知识,实践的过程就是知识运用于对象的过程,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邢媛老师对实践的看重。邢老师说道:“讲授知识,教科书是固定的、纯粹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是设定好的东西,而实践是开放的,我们无法预料到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样的挑战之下,学生有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因此,邢媛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青年与社会”辩论赛、演讲活动、全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邢老师的教育理念充分展现在她不断反思、总结的“四元结构模式”中:“知识、实践、创新、审美”。其中,她将“审美”理解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是“价值的轴”。她认为审美是人的理想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转化,邢老师以庖丁解牛作例,由于达到了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对象的统一,因此它是美的。联系到实际教学,如果一个教师有高的审美标准,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将教书与育人作为一体,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当做一个简单的任务机械地完成。邢媛老师正是这样把教学作为一件高审美标准的事情来做,不论身体状况如何,只要她一站到讲台上,就会进入到精神充沛的状态。我想,这可能正是邢老师一直保持高水平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

山西大学

桃李芳香满神州

当我们提及与学生的相处,邢媛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很多暖心的故事。邢老师与之前的许多学生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不仅有本专业的学生,还会有选修课的学生。邢老师与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好消息:“就在假期时,我的前年毕业的学生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他上了一所双一流学校的硕士。”这名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曾明确向邢老师表示,他认为大学的学习没有意义。这名学生直截了当的反馈,让邢老师多了几分留意与关心。邢老师利用周末时间与这名学生谈了很多,经过深入的交谈,邢老师真挚的话语改变了他最初的稚嫩想法,并决定去探索更宽广的世界,最终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邢老师认为,引导年轻人更好地成长是她作为长者的一项义务,她也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人。在与邢老师的交谈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平等沟通的氛围,而非老师对学生的说教。“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很棒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很优秀的”,这是邢老师发自内心的观点。

当然,这样的事例不止一件。一名新闻学院的学生曾选修邢老师的公选课,在毕业后也一直和邢老师保持着联系,外出旅游时还特意给邢老师寄了一张明信片。这些温暖的联系与挂念正源于邢老师毫不吝啬的指导和付出,这一份份关怀正表达出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与敬重。

教育需要学生与老师之间双向的情感互动,那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一句简单的问候,不正寄托着邢老师与她的学生们的这种深厚情谊吗?

山西大学

殷殷期望鹏万里

在采访的最后,邢媛老师表达了对我们学校年轻教师与学生的期望。一方面,邢媛老师希望青年教师能够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重视生活中对学生的引导,两种教育尽量统一,因为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也有很多,所以他们非常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经验的传授。

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研究的实践结合,用实践推动对理论的理解和热爱。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体系化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专业理论的解释,并不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但是要让学生提高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则需要花费更多心血。

邢媛老师对学生也有着殷切的希冀,她希望学生们可以心无旁骛地钻研专业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去锤炼检验自身的学习情况。这样不仅在学校中,在走向社会时也都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邢老师希望我们的老师与学生两种力量拧成一股绳,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人生的超越。

在采访过程中,邢老师一直强调:“我就是众多老师中的普通一员,只是尽力地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她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修饰,她的一言一行足以证明,她是个普通的教师,但她做了自己作为教师、作为长者所能做的一切。在与老师的交谈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不仅仅包含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更蕴含着一名长者对新青年未来发展选择的指引与过来人对接力祖国建设的新一代的殷切期待!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

来源:《立德树人好老师》第三辑

文字编辑:苏涵雯王欣悦

图片来源于本人

网络编辑:赫俊霞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山西本科院校-山西大学-微高校-院校号-山西大学-立德树人好老师丨邢媛: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