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陨落!共和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

关注

致敬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选择“农业报国”的袁隆平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90后梗王”袁隆平

袁隆平曾在采访中说: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爱好——自由,特长——散漫。他曾在修改学生论文大倒苦水,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英语十级、排球王子,不爱肥肉、不想变胖,号称90后资深帅哥,拒绝加入老年队,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年轻人称他为“当代神农”、

“魔稻祖师”,“稻法无极”!

是我们真正的偶像。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

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撒向了更远的地方。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

一个童真的梦,

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致敬“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据央视新闻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获悉,吴孟超是中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之称。他从医70多年,拥有自主创新重大医学成果30多项,创建中国肝脏外科论基础,主刀完成包括中国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在内的16000多台重大肝脏手术,使中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达45年。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都是他的学生。

近年来,吴孟超两次成为舆论焦点:一次是2018年7月,他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感动了亿万电视观众;另一次是2019年1月,他响应党中央号召,带头执行新出台的院士退休政策,为高级别科技干部作出表率。

1927年,年仅5岁的吴孟超漂洋过海,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做工的父亲。抗战爆发后,正读中学的他和同学们一起,主动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抗日的将士们,不久后,竟收到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那封电报成为他最初的红色记忆。

“回国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抱着这个愿望,1940年春,吴孟超踏上回国路。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回国后他只能先求学,考取当时的同济医学院。

1956年,吴孟超如愿入党。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尚一片空白。身为外科医生的吴孟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

1950年代,经过成千上万次解剖实验,吴孟超的“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从此,中国医生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1960年,吴孟超主刀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实现了中国外科这一领域零突破。此后,他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台人体中肝叶切除术。仅用7年时间,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1988年,上海市甲肝大流行,他夜以继日奋战在临床一线;2003年抗击“非典”,他坐镇发热门诊,日夜收治患者。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吴孟超始终不知疲倦地工作。97岁时,只要身体允许他仍坚守在临床一线,经常每周亲自上两三台手术,按时查房开会。医院怕太劳累建议他取消门诊,他拒不同意。

2019年1月,吴孟超主动响应国家院士制度改革号召,带头光荣退休。但他舍不得放下手术刀,一如既往地下临床进病房,一有空就研阅最新学术文献资料。他说:“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吴孟超常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简单的话,他践行了一辈子。

致敬,缅怀!

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

一路走好!

编辑:肖钰蕊 审核;胖子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日报、澎湃新闻

关注@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官微,更多精彩等你

投稿邮箱;483325474@qq.com

-sccszyxy-

温馨提示:在浏览“双星陨落!共和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四川专科院校-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双星陨落!共和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