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学生,一把油纸伞,一个好故事

西南医科大学,艺考

西南医科大学

2021-4-16 23:50:10 文/裴怡雨 图/高远航

关注

一位留学生

一把油纸伞

讲述了一个好故事

近日

我校临床医学系的孟加拉国留学生永乐

讲述泸州分水油纸伞的短片

《熊猫与少年:油纸伞篇》

获由国务院新闻办指导、中国外文局主办的

2020“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一等奖

她与油纸伞的故事也得到了

人民网、新华网

川观新闻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

西南医科大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

留学生与油纸伞的故事

● “泸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

今年22岁的永乐正在西南医科大学读大三,身材高挑,眼角眉梢都透着活泼。“泸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能当主角讲泸州的故事,太幸运了。”自2018年来到西南医科大学学习,永乐就深深地爱上这里,“我喜欢这里的环境,喜欢这里友善的人们。”

西南医科大学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大部分留学生都选择了回国,但永乐选择了留下。“因为这里就是我的‘家’,我不会因为有疫情而离开。这里有满满的‘人情味儿’,有学校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永乐谈到,自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和学院在生活和学习上为自己提供了诸多帮助。“老师们会定期到我们宿舍,提醒我们做好疫情个人防控,关心慰问我们近期生活和学习情况。特别是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同学不能回到学校,为了让我们上课有‘临场感’,学院还为我们建设了专门的线上教学平台,并定期将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反馈给父母。”

因为选择了“留下”,永乐机缘巧合地成为了此次《熊猫与少年:油纸伞篇》的主角。“西南医科大学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让我一点都不孤单,也不害怕。现在,我非常庆幸自己的决定,而且还幸运地成为主角讲述泸州故事。”

●探寻:小小油纸伞里的大秘密●

作为集工艺与文化于一体的生活艺术品,泸州分水油纸伞已有400多年历史,如何通过一个外国留学生来讲述好它的故事?在短片中,永乐寻访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六福的传人,跟随师傅亲手做了一把独具特色的熊猫图案油纸伞。“我跟着师傅做了两天,体验了画画、铺纸、刷桐油等工序,没想到一把伞的工艺如此复杂。”永乐说,做油纸伞的感觉太奇妙,每一步都要细心、耐心地完成,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想到,一把小小的伞也蕴含了这么多文化与技艺。”

西南医科大学

当永乐把视频和自己了解到的分水油纸伞历史,以及做伞的细节通过微信分享给远在孟加拉国的亲友们后,更在亲友间引起了“轰动”,“朋友们都在转发,夸赞熊猫可爱,油纸伞精巧,大家都特别羡慕我有机会在中国学习生活。我妈妈还特地把这个故事在当地妇女组织进行了分享,让大家都感受了一番中华文化。”永乐自豪地说。

●未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喜欢上中国文化●

对于像永乐这样的来华留学生而言,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为他们学习知识、了解中国、融入当地环境带来了极大障碍。西南医科大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为他们打开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学习生活中,永乐通过学校为留学生举办的以中国传统24个节气为载体的座谈会等,聆听中国传统文化趣味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春节期间,学校举办的“云端互送祝福”贺新春活动让永乐印象深刻。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永乐同海内外留学生在“云端”共享牛年味,欢乐贺新春。此外,永乐谈到,学校国际教育学院疫情期间开展的剪纸活动也十分有趣,让自己了解学习了“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也在疫情这一特殊时期感受到了来自学校和学院的关怀与温暖。

对于未来3年的学习,永乐也充满信心,“我要努力学习,以后学成回家的时候,能骄傲地跟家人、朋友们说,‘我是在中国学习的。’也要将所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分享给我身边的人,以及更多的人,让大家能了解中国,喜欢上中国文化。”

据了解,目前西南医科大学共有留学生368人,来自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加纳、巴基斯坦、阿富汗、喀麦隆及尼日利亚等8个国家。每年学校都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通过举办留学生文化节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

西南医科大学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文:刘墨、王友聪、谢明雄

编辑:王友聪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四川本科院校-西南医科大学-微高校-院校号-西南医科大学-一位留学生,一把油纸伞,一个好故事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