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毕业了想去哪?”
“我啊?我想去——北、京。”
谈及北京,老百姓脑海里跳出的便是一座抹去了厚厚历史尘土的,从硝烟中重生的古城。
老墙老巷,老屋老瓦,还有老红门前坐着藤椅的老大爷。北京有我们熟知的天安门,有故宫和故宫屋檐上的猫,还有老舍笔下那带霜的李儿。
但仅凭这些,就把北京比作一个饱经风霜的垂暮老人,那就大错特错了。21世纪的北京,可是正如咱们大学毕业季的学子,朝气蓬勃,欣欣向荣。
如果说成都街道是河,那北京的人和车所汇成的,是奔腾的江。墨蓝色的天空,还是被点亮的夜空,这条江流始终川流不息。
望京,中关村,国贸。林立的大厦间与马路上,洒满了忙碌与执着,这里有新一代青年在奋斗,这里,也有着属于北京青年的,别样的回忆。
”
文字版
确信已经离开,是再次回到北京的时候。天空仍旧铅灰,车流仍旧堵塞,行人仍旧潮涌,收破烂的三轮车仍旧逆行在路上,而我,已是北京的客人。像再度张开的捕蝇草的叶,消化了我十几年青春的北京,没有留下一丝属于我的痕迹。
我跟北京算是不辞而别。从决定到离开,短短一个多月,没有和朋友们打招呼,没有聚餐,没有利用最后的时候再逛逛北京,没有再拍照片,什么都没有做。收拾东西,退掉能退掉的一切,送走一卡车物件,第二天清早,在淅沥的小雨中,和夫人驾着车,像往日一样行驶在早高峰的车流里,只是这次变成了离开北京的方向。
可能是年纪大了一点,不再容易激动,不再容易感慨,就让离别这样自然最好。或者并没有把这当成离别,一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城市,已经长在了一起,真要离别,大概需要手术刀和镊子,把筋和肉细细地挑开。
对北京的记忆,宏观而具体。
北京有望京,这里有工作过的微软、潘石屹的银河SOHO、四元桥宜家、熙攘的广顺北大街、各种韩国料理,和许多藏在角落的路边烤串。王菲住这里,金志文住这里,早餐铺子的师傅也住这里。这里有月租2000的半地下室,也有每平5万的新居。饭店里吃饭的,不起眼的,也许就是亿万富豪,也可能是失意的北漂。望京,鱼龙混杂。
北京有中关村,这里有鼎好电子城、翻着白眼的新浪、数钱到手软的百度、跌跌撞撞的谷歌、向毛主席保证的搜狐、送青年援建美国的新东方、宇宙第一的人大附中、一塔湖图的北大、阳气过剩的清华,以及抱娃卖光盘的大嫂。中关村的成功故事太多,足以支撑改变世界的梦想,迎面走过来的蓬头垢面的青年,脑海中可能是在纳斯达克敲钟的画面。中关村,卧虎藏龙。
北京有国贸,这里有北京地标大裤衩、最高楼国贸三期、直矗矗的建外SOHO、嘉里中心、金融中心、Apple、Intel,还有国贸路口永远走不完的人流,像奔流的河,冲撞,泡沫,只是未曾冲刷出一丝沟壑。国贸地下一层有一个圆环形长凳,我曾坐在那里长久地观看职业装走秀,男则西装革履,女则套裙高跟,步履匆忙,目不斜视,眼神、嘴唇、屁股都绷得一样紧。国贸,高贵寂寞。
#你的心中是否也有对某座城市的深刻记忆?#
来源:广播站
献声:杜曼青
编辑:郭策文
成都工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