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林立,时光静谧
无涯的荒野里
他终于鼓足勇气
发出清脆的呼喊
相识、相知、相守
她是他耿耿于怀的青春
相识 相知 相守
大民:
你好!
掐指算来,走近你已经30个年头了。
与你亲近,很难说是一见倾心。
记得大学毕业时,志愿从事教学工作的我(这可能与我的家中已连续两代人结缘教育有关),心仪江南水城某大学。不巧的是,气候的不适,我不愿按照校方建议放弃教书,无法与她续缘,不得不“分手”。
我们的相识,其实很偶然!那时的你,虽正当“妙龄”但并非风姿迷人,而我,尽管血气方刚但也算不上伟岸。吸引彼此的,是你那不满足于面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传统的干部培训、“师范教育”而抢抓发展机遇、拓展专业领域、服务改革开放的宏大志向和我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情怀。此时,“法律专业”这根红线将我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86年6月1日我与你牵手(此时我也是刚刚知道当天是你的生日)。这一天,我正式办理调入手续,许诺与你“白头偕老”。
30年过去了,与你相识,我并不后悔!
期间也曾有“第三者”试图插足,原因当然是你那时确实还是个“丑小鸭”,我也仅仅是个“教书匠”,而且外界的诱惑着实很大很大,生活的担子又很重很重。尽管如此,我们同甘苦共患难地度过了“七年之痒”,最终,排除了外界的“干扰”,继续携手前行。这要感谢我们的共同目标——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尤其是,世纪之交,在我们度过一个个难关后,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家庭逐渐殷实,你我的社会认可度也不断提升,“事业有成”中多了许多社会关爱,我俩也多了几许自信。
如果说最初倾心于你是那“多元文化”的大家庭的温馨氛围,使我们由相识到相知。而真正维系我们走过卅载的,却是那个被我们视作“孩子”的——“法律系—法学系—法学院”的成长过程,使得我们从“韶华”的情投意合到“暮年”的相扶相守。由此,我们也读懂了彼此的深沉与厚重,增添了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美好愿景,勇于担当成为我们的共同心声。
这个过程,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渐渐长大了,如今已是而立之年。尽管“立业未稳”,但其创新创业的志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毅力,真还“遗传”了你的坚韧、顽强与包容。自然,“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美好愿景也一步步实现。“孩子”为你“成熟的魅力”而骄傲,而自豪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相信我们会继续分享喜悦,收获成功。
大民:时光催我们渐渐老去,三十年就像一首诗“相识相知相守”。
我将与你初心不改、永远相伴。
愿生日快乐,健康、珍重!
王允武
细腻的情感
柔情的告白
如此温情的一封情书
正是出自一位儒雅的教授之笔
王允武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点导师、法学理论硕士点导师
1983年7月于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
毕业后,分配到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
1983年12月赴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进修
1986年调入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工作
(2004年在挪威诺贝尔和平研究所)
2004年应邀赴瑞典参加“民族区域自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考察挪威人权中心、芬兰奥兰岛自治区;
(在美国印第安社区考察)
2006年赴美国参加国家外专项目“美国司法制度培训”并到加州印地安保留地考察交流;
(在凉山州人大)
王允武教授长期从事民族法学和特殊群体权利保障的教学科研工作,曾担任法学院院长、民族法学研究所所长,承担了学科建设等任务,业绩显著;
(在阿坝州调研)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谐法治保障研究》等科研项目20余项;
(在新疆牧区调研)
出版《民族区域自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自治制度研究》等著作20余部;
(在大理州祥云县法院巡回法庭现场调研)
发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实效、困境与创新》、《民族事务法治化:民族自治地方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可行路径》等学术论文70余篇;
(与全国模范法官龙进品校友交谈)
获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二等、三等奖10多项。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上讲课)
长期智力支持地方法治建设。受聘担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阿坝州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云南省大理州中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阿坝州人民检察院专家顾问团成员、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西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客座教授。
朗读者:
鄢小凡(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表演系专职教师,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导演或出演《彝海结盟》、《尘埃落定》、《寻找张思德》等多部话剧。)
轻吟一句情话
同研一碗青砂
我曾无数次想过
可以和你看一生中的日出和日落
感谢有你,相守陪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
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编辑 | 王蓉蓉
文案 | 米海莲 张晓晴
本期责编 | 赵祺祺 李亚星 许华峰
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官方微博、官方QQ公众号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