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拥抱未来
首届四川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者、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蔡郎与
在锦城学院“五力五升、三阶递进”高阶教学工作会上的发言(摘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我这次分享主要分为四个板块:第一,首届四川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概况。第二,参赛的过程和成绩,第三,《民俗学》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内容。第四,赛后的心得体会。
首届四川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主旨是“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课程”,指导单位是教育部高教司。所以大赛的规格还是比较高,四川赛区的主办单位是省高等教育学会。参赛单位大都是国内的“985”、“211”高校。就赛制而言,它的设计非常合理。所有参评高校都隐去了学校信息,按职称分为正高、副高和中级组。据了解,四川赛区这次有51个高校的164名教师(团队)参赛。最终,我们团队入围前30名进入现场评审。
这次比赛学校也是高度重视,在校长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多部门沟通合作、协同作战。准备过程是从去年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五月。所有的课件、课程、报告、视频、答辩都经过反复打磨。在此,我也代表我们团队向各部门领导表示感谢!如果没有这种跨部门的合作,我们也走不到这么远。最终,很荣幸我们获得了全省副高组二等奖,全省排名第五,文科当中我们排名第一。同时我们还包揽了三项专项奖(教学活动创新奖、教学学术创新奖、教学设计创新奖)。
接下来,我重点展示一下这门课程的设计思路,以供大家借鉴。民俗学是一门介绍中国民间风俗习惯的课程。本课程将分专题重点介绍我国民俗学的基本常识,其中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建筑、民间节日、人生仪礼、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当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较全面的了解。
这门课从2006年开始开设,2010年进入四川省精品课程,2013年进入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年我们拿下了四川省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基地。2020年我们打造了自己的慕课——《中国民俗鉴赏》,成功在“学堂在线”上线。所以,这门课是耕耘十几年的成果。第二,我们搭建了庞大的课程实训基地,四川省非遗中心,成都市非遗中心、四川省民俗学会、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都是我们的实训基地。正因为有了这些基地,我们课程设计里的田野考察才能开展。第三,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分为四个板块,在教学理念和目标上,我们贯彻邹校长一贯的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高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分为教师讲授和学生翻转两个部分,课堂内外都有相应的教学设计。通过提前利用视频和相应的讲解,让学生学习田野考察的知识,教师预先布置选题,提前联系传承人,分组一个个团队分别指导学生撰写调研大纲、采访提要、视频剪辑、文献搜索等,学习小组利用周末开展调查、采录、拍摄,最终小组以纪录片和PPT形式在课堂上汇报。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课外指导、教师课堂讲授、学生纪录片呈现、PPT讲解、自评、教师点评等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课堂,进行项目式的田野考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调查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教学。线上解决基础知识部分教学,线上运用翻转课堂法、以赛促学和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我们融入了学科的前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教学互动上,我们强调多维互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行业专家互动。最后,成绩考评我们也是贯彻校长一致的理念,成绩考评多元化,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各占成绩的50%。课堂表现由出勤、课堂讨论、田野考察汇报、调查报告、平时作业组成。通过田野考察和撰写论文报告让学生将课堂学习最大限度向外拓展延伸,开拓了学生的理论视野和学术视野。田野考察汇报成绩由教师和小组互评共同组成,全员参与式的考核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总结一下,《民俗学》课程设计最大的特色在于以田野考察为中心,以项目制为方法,大大的激发了学习的学生的学习欲望、动机、兴趣和热情。通过教学相长,教研相长,教材相长联动的学界业界和课堂,对学界业界关心的前沿问题——“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培养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我谈一些赛后体会。首先,最大的感触在于锦城的老师一定要敢于走出去,勇于展示锦城模式,校长提出的五力五升,提出的高阶教学思路非常先进,我们自己一定要敢于“走出去”。第二,我们要多参加比赛,以赛促教,把学生的得奖情况、学生的作品“带出去”,展示锦城特色。第三,要注重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向未来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根本。第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必须两手抓,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无法引领学生,没有好的教学技巧,学生也是掌握不了的。第四,赛前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最后希望我们锦城学院,我们的课堂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和社会,让学生得到浸润,用创新去拥抱未来。
汇报完毕,谢谢!
锦城学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向阳而生 向美而行 再创佳绩
锦城每天都在发生故事和创造奇迹
——成都锦城学院官微出品——
总编辑 | 宣景容
主 编 | 李凌骄
排 版 | 冯培君
投稿邮箱 | xinmeiti@scujcc.edu.cn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