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办学之道|泛在学习—未来型大学教育模式初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考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2021-8-10 23:43:36 文/唐风 图/贺诗琪

关注

锦城学院于2005 年办学至今,在办学实践中,我校积极探索中国应用型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与治校之道。通过全体锦城人的不懈努力,办学成效得到广泛的认可。锦城学院的干部和教师结合我校十六年的办学实践,深入的研究 、分析、思考、总结,撰写了一批论文。这些论文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实践的总结,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现开设锦城办学之道专栏,予以刊载。

泛在学习—未来型大学教育模式初探

锦城学院财务处处长 吴黔

锦城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刘福刚

【摘要】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显著特性,就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的天性、需求和义务。教育,就是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顺应这个学习趋势,旨在育人成才。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承担了知识传授、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个人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未来大学的一种教育模式——泛在学习在教育方式、教育效果、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横扫全球的大背景下,这种探讨尤为重要。

【关键词】未来教育;模式;大学;泛在学习

一、引言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诸子百家,有教育的身影;文艺复兴,是教育的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焚烧诗书、坑埋士儒,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南联大、双一流 ,在社会历史画卷中留下浓重笔墨的,大多与教育相关。教育,带给了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思想文化、哲学宗教、美学艺术、科技文明……

近百年来,人类社会步入了科学大繁荣、技术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需求。1946年,计算机出现之后,人类的生活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1986年,互联网诞生,人类的传统经济生活被逐渐颠覆。今天,移动通信、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普及,给教育这一永恒的话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直接影响人类科技发展水平的高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大潮的冲击和洗礼。本文重点探讨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的交替更迭,人们学习方式的辗转变迁。同时,对明天的教育模式——泛在学习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二、人类教育和学习的演进历程

(一)原始社会,产教学融合是最朴素、最彻底的

在有人类之前,是先有动物的。动物出生之后,大多在父(母)的带领下,边觅食、边学习生存之道。靠着肢体语言和部分声音语言进行交流学习。

人类出现之后,便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教育处于萌芽状态,没有老师与文字,甚至没有语言,人类过着跟其它动物相差无几的生活。学习与生产实践(原始人的采摘、狩猎、安保、避险等)完全融合在一起,也是边生存、边学习。生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与学习的过程。这个阶段学习的特征是:人人( Anyone) 、事事( Anything) 、时时( Anytime) 、式式( Anyway) 、处处(Anywhere)。这时人们的学习贯穿了生命(而非生活)的全过程,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只要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中,学习便已经在他们的头脑中开始了,并且即使是无意识的活动,他们的智力、思维、兴趣、态度、观念等也会随之投入其中。因此,广义的教育了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原始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采摘、狩猎等)过程是伴随着生产技能(如磨石、系绳等)、语言沟通(如肢体语言、咿呀学舌等)等教与学而发生的。原始社会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较小,人的生活物质大部分来源于自然,因其科技水平极其低下,决定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混沌初开的原生态世界,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平等自由的原生态。

(二)农业社会,出现文字和教师,教育领域开始分化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专职教师,公元前14世纪出现了文字。原始社会的理想共产主义被打破,出现了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教育也随之出现了分化和异化。少部分“有钱人”开始找家教(私塾)接受正式学习,但大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只能继续传承原始社会的朴素的产教学融合式的非正式学习。今天的人们通常仅从文化知识的获取来狭义地理解学习,把学习归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人类学习的本质是将发展人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能力充分结合起来。农业社会的学习已经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自成一个体系,教育领域开始分化,学习方式逐渐分化为文化学习和实践学习、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而人与人之间也出现了地位的异化,进而形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三)工业社会,出现印刷术和电化教育以及工业化大生产,教育领域既分化又整合

工业社会的教育变革有两个方面:科技革命和教学组织。在科技革命方面,11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印刷术,南宋的理学家朱熹提出了“事事、时时、处处”学习 (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 , 19世纪末出现了电化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应运而生,让不同地域的人都能有机会同时听课。所有这些,都给传统教育形态带来了新的变革;在教学组织方面。国外从12世纪开始强调“班级授课制”, 使得教育开始了正规化和传统化进程。但工业社会的高效率背后,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与学的分离,以 “书本”学习为重,造成了文化知识脱离于生产生活实践,电化教育还出现了师生的永久分离等。

(四)信息社会,出现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移动设备等新兴技术,教育领域开始无缝整合,泛在学习螺旋上升

信息技术的出现,在影响和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冲击,风靡一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大红大紫的网络公开课,誓言一心闹革命的慕课(MOOCs),遍及移动终端的翻转课堂,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但是,这些新事物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教育的真谛。对教育的改变和创新仍在路上。

明天的教育形态是什么?泛在学习。

比较时髦的词汇是:混合学习,即O2O线上线下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融合,但仍然没有解决教育的效率效果问题,因没有足够证据显示混合学习比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更好。今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巳远远地超过了教育的改革进度,如何让教育也像生活中的其它领域一样享受到信息社会的科技红利呢?泛在学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泛在学习通过新技术无缝构建一个教育大一统的社会,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将时间、地点、学习内容、虚拟实践等融为一体,让思想道德、普世价值、民主自由、社会公德、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生产实践、生活品味等等都融为一体。这一切,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作为后盾。科技已经像今天的电力一样,无所不在,但人们却很少感觉到它的存在。

不论从朴素的产教学融合式学习到分化的私塾式学习,还是从正规化的传统教育到信息化的在线教育,都是人们对现有的教育模式和现状不满意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三、对大学教育环节认证和评估(大浪淘沙,适者生存)

评价一所大学、一种教育形态是的好与不好,是对社会有益的,还是需要改进的,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教育模式和学习形态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这需一个与时俱进的认证评估制度。

目前,大学被赋予了三大职能:教授知识、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对这三大职能的评价、衡量,就形成了对大学的认证评估标准。认证评估的意义和价值,都将决定未来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源市场的严峻形势也逼迫各个大学通过展示自己的认证资质和声誉排名进行竞争,求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大学已经从远离社会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大学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的要求,希望大学能够更加深入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这就要求认证评估能够服务于这些新的目标,以便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诸如:对人才的情商等综合素质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认证评估也提出了新的标准。2016年6月,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这无疑给中国的工程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按照国际工程教育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理念,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评价也将成为新常态。

科技的进步,带动着教育形态的革新,进而牵引着认证评估机制调整,使得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水平得到提升,再次催生了科技的前进。这样一个环形链条,相互约束,相互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永动机,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

四、泛在学习的展望

纵观泛在学习的发展史(如图1所示),似乎又回到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形态,实则不然。这种让教育与学习回归本来的面貌,即原始社会中的教育与学习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状态,并不是对原始社会教育的一种低层次的重现,而是一种螺旋式的回归和升华,因这两个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学习工具和媒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泛在学习将要达到学习活动的进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境地。事实上,学习的发生并不是一定要在一个被设计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过程而非仅仅是“被教育”的过程。泛在学习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使人类学习成为一种几乎是无拘无束的、轻松自然的、积极主动的活动,使得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将学习真正融入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业余爱好等一切活动之中。达到“边生活边学习、边工作边学习、边娱乐边学习”的效果。那时的学习完全不是负担,而是人类正常活动的附加收获,人们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空气、电力一样,我们一刻都离不了,但它却是透明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综合的系统平台,把普适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传感器数据采集等技术融合起来,构建泛在学习综合系统,实现学习理论、学习方式、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内容有机整合,无缝切换和转移。人们的日常活动就被完整有效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筛选,提取有价值的数据,再反馈给人类作为学习的收效和成果。

这是一个理想的系统,现实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韩锡斌,王玉萍,张铁道,程建钢. 迎接数字大学:纵论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翻译、解读与研究[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Allen, I. E., &Seaman, J. (2011). Going the distance: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11(Survey Report). 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Retrieved from http://www.on li ne learning 网址未加载/reports /going the distance.pdf.

[3]Arbaugh, J. B. (2014). Whar might online delivery teach us about blendedmanag--ementation? Prior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Educat--ion.

[4]Allen,I.E.,Seaman, J., Garrett, R. (2007). Blending in: The extent and promise of blende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RI C. Retrieved from http: eric.ed. gov/? id=ED529930.

[5]Garrison,D.R.,Anderson, T., Archer,W.(2001) Cretical thinking, cognitivepresence,and computer conference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5(1), 7-23.

[6]Garrison, D. R., Kanuka,H.(2004). Blended 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tin higher education.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7(2),95-105.

[7]Graham,C.(2013).Emerg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blended learning. Handbook ofDistance Education, 333-350.

[8]Graham, C., Dziuban, C. (2008).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J.M. Spector,M.

[9]Hattie,J.,Timperley,H.(2007).The power of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7(1),81-112.

[10]Stahl, G. (2002).Contributions to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SCL. 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e learning: Foundations for a CSCLcommunity: 62-71.

[11]韩锡斌,翟文峰,程建钢(2013). cMOOC与xMOOC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3-10.

[12]李卢一,郑燕林(2009).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现代远距离教育,(4):17-21.

锦城学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向阳而生 向美而行 再创佳绩

锦城每天都在发生故事和创造奇迹

——成都锦城学院官微出品——

总编辑 | 宣景容

主 编 | 李凌骄

排 版 |谷雨

投稿邮箱 | xinmeiti@scujcc.edu.cn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四川本科院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锦城办学之道|泛在学习—未来型大学教育模式初探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