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老师⑤丨教学强!科研棒!我们永远奔跑在奋斗路上

川外成都学院,艺考

川外成都学院

2021-7-19 02:23:05 文/饶雨彤 图/高峰

关注

今日关键词

宝藏老师第5期

【全文5087字 15张图 阅读时间约为13分钟】

颇受同学们喜爱的

“宝藏老师”栏目继续更新啦

本期的三位老师

特意为大家录制了寄语音频

一起来听听吧

川外成都学院

何晶晶 副教授

科研处副处长,科学研究协会副主席

在我校担任了13年英语专业课教师

湖北宜昌人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曾任英语学院大四教研室主任,教授英语听力。

2019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复赛特等奖和全国半决赛一等奖,2020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四川省二等奖,2020年四川省民办教育优秀论文二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商务英语知识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2020年我校优秀教职工、中青年教学骨干。

寄语翻译:世间无常,此去风雨不定,前程难料,只愿吾亲安好;也愿吾亲待亲如待己,只因此情可遇不可求;还愿吾亲刚毅坚卓,直面艰辛,通晓俗难;终愿吾亲成家立业,建功勋于家室,成榜样于后继,立德行于萧墙。盖吾辈出于小家,成于大家,生生不息,无有始终。

温柔待人,严谨教学

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让何老师在入职之初就很快进入了角色,她选择教自己喜欢并擅长的科目——听力。考虑到听力教室有隔板,她会经常在教室走动,以便每个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她,这样也拉近了她和同学们的距离。除此之外,何老师还经常和同学们沟通,很乐意听取并采纳同学们的意见。

川外成都学院

何老师在“教学之星”大赛中获奖

为了提高听力课堂的趣味性,何老师经常变着花样给同学们上课,课堂互动性非常强。她充分利用影音资源,采用真实素材,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课堂引入,让大家讨论并发表观点。和同学们互动的何老师很温柔,但是在教学和课堂管理上绝不含糊。何老师信守“教不严,师之惰”,她要求同学们回答问题时不能说“I forget”和“I’m sorry”,她希望大家即使不知道,也要开口说英语。平常除了课后作业,她还要求同学们每天至少泛听两小时英语,培养语感。

何老师也常常向更有经验的教师取经,或者和优秀的年轻师生交流学习,汲取他们的新想法,时刻保持学习状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川外成都学院

向优秀的同行取经

川外成都学院

何老师与师生一起主持读书直播节目

科研先行,厚积薄发

在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何老师认为最有挑战性的事情就是:搞科研。在她看来,很多教学活动需要理论支撑,不能仅仅依靠感性的“我觉得……”就可以。

“万事开头难”,最初投稿和申报项目那段时间就像一道坎,面对被拒,何老师只能不停地改和写。碰到通知要停电,她就提前把笔记本电脑充满电,停电后继续坐在桌前码字,窗户里总能透出电脑屏幕隐隐的光。靠着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一步步提升职称,增强了作为师者的底蕴。

现在,何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8项科研课题,以独撰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语外经贸研究》《外语教学与应用》《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本科学报上发表研究成果,这些都离不开初期的尝试与探索。如今,科研处副处长的新岗位赋予了何老师新的动能,面对压力与挑战,她决心在科研领域深耕细作,为我校科研提质增效发挥自己的能量。

生活中,何老师喜欢阅读、运动和旅行。她是图书馆的常客,很喜欢看最新的期刊杂志,还因此获得了上一年度的“图书馆最佳读者奖”。她常练瑜伽,很喜欢在晚上逛操场,假期则喜欢出去旅行,“旅行让我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也多出去走走,亲身感受一下何为‘海纳百川’。”

川外成都学院

何老师在甘肃张掖旅行

多彩实践,师生情深

何老师擅长为同学们提供舞台,她利用学院公众号举办的“英‘阅’之声——英语文学朗读比赛”在学生中收获了很高的参与度。何老师很关注学生们的动态,发现同学们很喜欢拍旅行vlog后,她就在微博和英语学院公众号上发起了“SES带你逛巴蜀”短视频大赛,号召同学们用英语介绍巴蜀文化。何老师从同学们提交的视频中看到了很多创意,“我喜欢开展能让同学们生活更多彩的活动,很开心看见同学们展现自己闪闪发光的另一面。”

今年是何老师任教的第十三年,她仍然保留着第一届学生毕业时赠给她的纪念册,上面有大家的合照、签名和留言,当年收到这份礼物时的感动她至今记忆犹新。何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学习努力、生活积极、兼顾运动,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要敢于对自己底线之外的事情说“不”,做一个内心坚定的人。

川外成都学院

第一届学生送给何老师的毕业纪念册

川外成都学院

何老师与2021届毕业生在一起

本篇采写 / 陈右平 凌一心

川外成都学院

邱枫副教授

西欧语言学院法语专业课教师

主要教授工程技术法语

重庆人

主要承担工程技术法语教学研究,工程技术法语教学骨干。

参与编写《建筑工程招投标法语翻译》《简明工程技术法语》《法语专四阅读快速突破80篇》等多本教材与教辅。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工程技术法语》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其线上课程已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开设两轮,已有来自全国10个高校的近八百人参与学习。

寄语翻译:我希望亲爱的同学们,能够追逐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能够达成。为了表达我的祝愿,我送给大家一句《小王子》中的话:“如果你发现了一颗没有主人的钻石,那么这颗钻石就是属于你的。当你发现一个岛是没有主人的,那么这个岛就是你的。当你想出了一个点子,你去申请专利,这个点子就是你的了。”

授课生动,不做“躺平人”

在大家的印象中,邱枫老师的性格幽默随和,他的课堂风格也总是轻松诙谐。工程技术法语的专业术语有些晦涩,他就想办法以贴近生活的方式,让这些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有一次讲到招投标相关术语“履约保函”,是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或个人应申请人的请求,向第三方开立的一种书面信用担保凭证”,但是部分同学对这个术语仍是不太理解,邱老师便举例说,“比如我要买100个烧饼,烧饼摊老板一口答应。但我担心烧饼摊老板忽悠我,不好好做烧饼,于是我要求他去银行开一张保证书给我,银行保证如果老板不好好做烧饼,银行就赔偿我。这张保证书就是‘履约保函’”,同学们这才理解了这个名词的含义。

川外成都学院

课堂上的邱老师

川外成都学院

为学生准备的上课资料

某次在课堂上练习翻译,一位同学抽到了长难句,翻译到一半儿就想放弃,邱老师便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摩洛哥的翻译工作经历——在一次工作例会上,外方抛出了一段包含很多术语和专业原理的句子,邱老师差点想要放弃翻译这句话。可一抬头,发现中方团队十几号人全望着自己,便只能硬着头皮翻译得七零八落。此后,每晚别人休息时,邱老师就抓紧时间充电,加上已有的机械设备相关基础知识,很快就胜任了工作岗位。后来因为工作较为出色,得到了项目负责人的赞赏,负责的事务也越来越广。

邱老师借此激励学生,遇到问题时要不惧困难,不做“躺平人”,努力争取自己的生活,“我希望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力储备,能把初入社会面对的压力变为自我提升的动力,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此为方向不断进步。”

川外成都学院

邱老师在摩洛哥

差异化思维下的翻译经验

在工程技术法语课的教学研究中,邱老师常常会为了一个术语花许多时间去查阅、翻遍各种文献资料,也会向专业人士请教。在编写《建筑工程招投标法语翻译》时,他就向在建筑行业从事法务工作的朋友询问过“质押”和“抵押”这两个词的翻译。

当对方做了充分解释后,他们发现,即使是同一行业或领域,不同国家的术语、概念、工艺也无法一一对应,只能通过对术语作详尽的注释来解决。他因此对同学们说,“这些问题需要以后的你们去解决,把我们中国文化更好地传达出去,介绍我们的国家。”

向下滑动查看

川外成都学院

邱老师为翻译新造的词

在邱老师看来,专业外语人在文科和工科的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特别是“雅”的体现。文科追求译文用词得体,文章古雅、简明、有文采,而工科稿件则追求表达的精确性,故术语多,表达繁琐不直观,不顾及读者的接受程度。

这时,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工程技术法语译员首先要弄清施工的关键工序和管理流程,翻译注重与受众的交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解答疑惑。这也是邱老师在参编《建筑工程招投标法语翻译》一书时所遵循并极力体现的编写思路。

深得学生信赖的好老师

除了在课堂上聆听邱老师的教诲,许多同学在课外也对他十分信赖,有的同学初入职场遇到翻译难题时,都会向邱老师寻求帮助。在可能的情况下,他几乎都会把完整的查询搜索流程向学生展示。

“我希望每一个学生多接触一些未来工作中会遇到的东西,为将来多提供一些可能性 。”邱老师笑着说道,不是所有学工程技术法语的学生都一定要去使用法语的国家,也不是必须从事财务、管理专业。但无论在什么岗位,希望工程技术法语都能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帮助。”

本篇采写 / 许琪 杨明宇

川外成都学院

赵琳玉

国际传媒艺体学院院长助理

新闻专业课教师

四川成都人

教授《全媒体理论与实务》《新媒体直播》《公共关系学》等核心课程。

牵头成立“小山里全媒体工作室”,该项目获批2020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入围都江堰市第三届“创响都江堰”创新创业大赛决赛,获得“在校大学生万元补贴”。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少年中国行——沿着高速看中国”短视频大赛获得优胜奖。2019年获得高校新媒体案例征集大赛创新案例奖。

获批省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5篇,牵头成立校级文化传媒聚合研究中心,并担任融媒体课题组组长。参编《高校新媒体发展案例选编(二)》。

学院“WeTry传媒工作室”指导教师。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风风火火”是大多数人对赵老师的第一印象。今年5月,她忍着脚伤坐轮椅坚持上课,经《红星新闻》报道后,“赵拼命”成功出圈。

川外成都学院

赵老师坐轮椅上课

“一年365天我几乎全年无休,可能自己想做的东西太多。我总觉得在当前这个‘洪流’之下,每个老师都在拼命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只能奋力拼搏,年轻就是干!”

从大学到现在,赵老师就像一个高速转动的齿轮,一刻未停地运转着,却从未偏离自己的初心。18岁时,一部《海角七号》震撼了赵老师,从那时起,她便立志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用镜头讲述故事。为了这个梦想,第一年高考时,她“叛逆”地没有填报志愿,直接选择复读。背起行囊,远赴北京追梦,她从未想过退缩,“当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参加完考试已经很晚了,走在校园里,喷泉在路灯的映照下绽开,我瞬间泪目。”时至今日,这个场景仍会让她热泪盈眶。

经过一波三折,赵老师终于读到了自己理想的专业。本科阶段一直是专业第一,最终顺利保研至西南交通大学。

“教师的学习要走在学生前面”

本科时受到大学老师的影响,赵老师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向往。研究生毕业后,她通过校招走上职场,在龙湖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中担任过管理岗位,但最终还是遵从本心重归高校。赵老师喜欢元稹的那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她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与她的理想实现了双向互动,能够带给她更多的成就感,是她的归宿。

赵老师深谙“教师的学习要走在学生前面”的道理。白天她在课堂上教授全媒体理论,晚上她会通过全媒体运营师的培训课程来为自己充电,把最新鲜的知识内化吸收后再传达给学生。她认为,只有老师在进步,学生才能更好地进步,只有对自己的教学有完整规划,才算是对学生负责。

川外成都学院

赵老师在学院新生入学大会上讲话

从去年起,赵老师就开始了身兼数职的生活:教师、院长助理、负责课改、科研立项,运营两个学生工作室……这么多项繁重工作的内驱动力,是赵老师对专业有一分赤诚的热爱。她总说,“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奋力地去做一些事情,实现自我的价值!”

“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万变”

赵老师从本科开始养成了“每日计划”的习惯,她在一张大表格上画上自己一个月的安排,内容细化到每一天,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重要紧急的事情先做。做事前,先在脑中复盘一遍整件事的逻辑,她始终相信,只有充分的准备才会让任务的完成更有效率。

带学生时,她也深刻地贯彻了这一点。去年小山里全媒体工作室推出第一批文创产品时,由于各种原因发售活动被临时叫停,但同学们没有气馁,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火速推出了Plan B,最后算是力挽狂澜,这让赵老师十分感动。

在为数不多的闲暇时光里,赵老师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看电影。她的硬盘里存了几千部电影,她会在一个闲适的下午拉上窗帘,打开投影,在光影的世界里来一次深度潜游,触摸艺术与生活的最高交融点。

川外成都学院

赵老师的休闲时光

本篇采写 / 刘真 冯心宇

一位优秀的好老师

犹如黑夜的明灯,照亮知识的道路

犹如山涧的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能在大学里遇到他们

就是最珍贵的宝藏

川外成都学院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写 / 陈右平 凌一心 许琪 杨明宇 刘真 冯心宇

总稿 / 刘明 音频处理 / 李柯鋆

排版/ 冯心宇 丁瑶

责任编辑 / 江浪莎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川外成都学院

川外成都学院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四川本科院校-成都外国语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川外成都学院-宝藏老师⑤丨教学强!科研棒!我们永远奔跑在奋斗路上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