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遇到什么困难
诗就能把她渡过去
诗是用以自渡的桨
诗意地栖息
是每一位文人墨客的梦想
今天
我们就来一起寻觅诗意藏匿之处
《掬水月在手》记录了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传奇的人生。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文革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
她站在那里
就是一首诗
她活成了诗的模样
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叶嘉莹先生用一生颠沛流离的遭际书写成一首抑扬顿挫的长调,最终活成了诗的模样,绚烂至极而又归于平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这个词是不能随便乱用的,特指那些德高望重、成就斐然的男士,比如鲁迅先生。偶尔被用来称呼杰出的女性,比如已经故去的杨绛先生。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北平的诗书世家,年仅三四岁时就开始背诵古诗,六岁时习读《论语》,从小便打下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诗歌的精神更是浸润了其一生。她一生都在研究传播古典诗词,足迹遍及大洋两岸的上百所大学,风雨七十载,桃李满天下。
她丰沛的一生证明了
诗意可以透过唯美滤镜
源自于生活 栖居于生活
她是太懂了
走入诗间与诗相融
在欢喜悲哀找到了所谓平淡化的支点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句话用来形容叶嘉莹先生是不过分的。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叶嘉莹先生用生活向我们证明着“弄花香满衣”的唯美生活。用叶先生自己的话说是,“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拥有一颗不死的不僵硬化的心灵。”
没有人能够去说明另一个人的一生
当然《掬水月在手》
也没有说尽叶先生的故事
但《掬水月在手》
在这个荒芜的金色时代
勉力为我们推开一扇大门
原来门里还有这样一个
浩瀚而幽远的世界
那个世界很美好也很陌生
人们转头离去
再也不曾迈过那道门槛
生活中的诗意处处存在 善于发现
透过滤镜 依旧还有诗与远方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官方征稿
小知长期征稿啦
下一个登上官微的就是你!
快来投稿吧!
征稿类型
好书推荐/电影推荐/音乐鉴赏/正能量偶像
校园摄影/校园短视频/短篇校园暖心故事
(以上作品需为本人原创成果)
投稿方式
发送邮件至
xzxwzx927@163.com
备注:分院-班级-姓名
往期回顾
转发倡议!春节防疫9个“不”
22
01-2021
放假不休息的行知后勤人,送你一朵小红花
18
01-2021
行知点歌台VOL.6||有些回忆,只有音乐可以唤醒
|有趣有温度 有料有深度 |
学院网址:http://www.网址未加载/
学院官方微博: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学精于勤 业成于信
文:袁嘉仪
编辑:路喻
审核:潘静 王玲
责任编辑:许馨天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宣传处出品
感谢关注 感谢阅读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