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片 ●
专业 名称 | 人工智能 | 专业 代码 | 080717T |
修业 年限 | 4年 | 学位 授予门类 | 工学 |
专业设立时间 | 2020年 | 依托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西安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于2019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承载着我校人工智能领域数十年研究成果,依托着强大的人工智能领域科研团队和教师队伍,汇集了海内外杰出的专业人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994年成立计算机系,2002年7月成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五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获得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 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1个。学院还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一级授予权和软件工程学科硕士学位一级授予权以及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数十个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多次与日本大学、福井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联合举办了系列学术会议,产生了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此外,学院还邀请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多名学者来我院讲学,促进了师生国际学术交流水平。部分教师被邀请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交流。学院还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2+2” 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开展“3+1+1”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目前本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教育的完整培养体系,将能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培养各层次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交叉学科领域技术革新等方面的专业研究与技术人才。使其掌握扎实的数学理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智能科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人工智能学科前沿发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满足国家在装备制造与水利水电等行业的智能化建设和发展需要,推进技术革新,引领社会发展。
学生毕业后可在人工智能或跨学科领域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交叉领域技术革新等工作,也可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在政府部门与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期待毕业生五年左右时间内达到以下目标:
①领悟人工智能专业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并能在工作中践行;
②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专业的基础理论、系统科学知识、工程设计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③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独立地从事人工智能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业务素质;
④具备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和交叉领域融合创新能力;
⑤具备在多学科背景下团队的合作意识及有效的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并在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表现出良好的协作精神和职业态度;
⑥具备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自觉遵守人工智能行业标准、工作规范和相关行业法规,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并有为西部地区、国内和国际社会及民众服务的能力和意愿。
核心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工程数学、计算方法、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基础、脑认知科学基础、图像理解与计算机视觉、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智能导论、人机交互技术、智能机器人系统、数据库原理、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智能传感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
师资力量
该专业目前拥有骨干教师3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拥有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1人。
学科实力
近五年,本专业教师承担了人工智能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3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40余项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五年,发表人工智能领域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50余项,获陕西省科技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一等奖2项,铁道科技三等奖1项。
专业建设
本专业立足于新工科专业建设思路,依托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陕西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网络计算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现代装备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国际合作创新中心,构建了工程技术认知、工程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实训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专业基础、专业实训和创新实践等三类20余个实验室,拥有IBM、DELL、联想、HP等900余台品牌计算机和IBM高性能计算服务器、SUN小型计算机、Ixia网络协议测试仪、思科网络设备等高端硬件组成的研究与开发平台,为本专业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一个集实践教学、创新实验、课外科技竞赛、工程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和创新活动平台。本专业拥有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和创新实践平台能全方位满足培养人工智能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陕西省网络计算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动作捕捉实验室
学生机房
专业基础实验室
人才培养
本专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模式,与百度公司签订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长期合作协议。并依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与腾讯科技、陕西省微软创新中心、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神州数码融信软件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艾默生科技能源(西安)有限公司、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华为、阿里巴巴、慧科集团、丝路软件等国内外优势企业共建教学实习基地或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种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国人工智能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各类竞赛。近年来在本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国家奖17项,省级奖26项,并在过去20余年的人才培养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生。
就业与发展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继续攻读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工智能或跨学科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通过工作实践、继续教育等方式持续提高专业素养和自身素质,能够在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担任人工智能领域科研骨干、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的能力。
图文素材: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刘佩
责任编辑:马英杰
审核:刘峰 鲁晓锋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