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片
专业名称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专业代码 | 080501 |
学习年限 | 4年 | 学位授予门类 | 工学 |
所属院系 | 水利水电学院-动力工程系 | ||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 陕西省名牌专业 |
专业简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为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专业名称几经变迁于2012年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聚焦水力发电工程,服务于我国水电与清洁能源行业。专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培养思想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系统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大中型发电厂、泵站、设计院、电力工业与水电工程建设部门、科研院所、电力设备制造单位以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等相关部门从事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的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建设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于2002年首批获得“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点,2019年获批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所在的水利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具备学士、硕士、博士教育的完整培养体系。专业建设有陕西省水力机械及其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依托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专业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专业科研团队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师资队伍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学缘、年龄、职称分布合理。现有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7人(博导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26人。其中李郁侠教授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及水利部“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于2000-2015年期间担任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郭鹏程教授获“第十一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及“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冯建军教授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郑小波、吴罗长老师获得“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
罗兴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特约教育督导员(国家督学),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机磨蚀专委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水轮机专委会委员,陕西水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水力发电学会常务理事,《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长期从事水力机械流动理论、优化设计与试验测试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各类省部及相关企业的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专著《水力机械转轮现代设计理论及应用》1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郭鹏程,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省水力机械及其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历任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兼任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理事,西安能源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协会(IAHR)会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副主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担任SCI期刊Nonlinear Dynamics,Renewable 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IET Renewable Power Generation,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Annals of Nuclear Energy,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以及工程热物理学报、振动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振动与冲击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专家。
一直从事流体机械流体动力学及优化设计、水力机械振动与稳定性控制、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运行安全等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有关水电站和相关研究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中。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及青年基金3项,陕西省重点科技项目2项,其他各类项目4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4),2019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3),201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3),2013年度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3);2016年荣获第十一届陕西青年科技奖;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南海鹏,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电控制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水轮发电机组自动调节理论及应用、水力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发电过程控制、仿真与诊断,水力机组控制等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数十项纵横向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先后获得步进式水轮机智能PCC调速器等国家专利20余项,厅局级奖3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1部。
张江滨,教授,国家能源行业小水电机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力发电学会自动化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电力系统一次调频及自动发电控制。参加科技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纵向课题,并主持数十项横向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并主编教材1部。
梁武科,教授,全国水机磨蚀试验研究中心理事,主要从事水轮机的优化设计与制造、水轮机增效扩容改造、水轮机空蚀与磨损机理和防护措施研究、水轮机组稳定性及故障诊断方面的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45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2篇,参编《水轮机》教材1部,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及地方纵、横向科研课题。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项,各级科技成果奖5项。完成国内百余座水电站、三百多台水轮机转轮及成套水轮发电机组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任务,特别是针对多泥砂河流中水轮机过流部件的抗磨蚀防护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并积累了宝贵的实际经验。已运行的水轮机组最大单机出力50MW,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冯建军,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2019年入选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主要从事流体机械流动理论与优化设计、计算流体动力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题、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多项企业横向项目。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20篇、EI收录近40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获201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和《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编委,同时担任《Renewable Energy》、《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水利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同时,通过“产、学、研”方式与企业合作,已为国内外多座大中型水电站成功开发了综合性能优越的水轮机,包括世界最大单机容量(200MW)的广西大藤峡水电站轴流转桨式水轮机。
卢金玲,教授,主要从事水力机械流动数值分析、实验测试、优化设计及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压缩空气系统节能及余热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厅成果转化项目、校企合作课题等多项。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和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评审人。
教学成果
本专业通过提高授课质量、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等举措来提升教学质量。专业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教材 8 部,两部获省优秀教材奖。教学团队中获得全国水利学科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2人,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2人,校“十一五”本科教学改革先进个人8人。专业以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以重点实验室为拓展,以多个产学研校外实践基地为补充,建设了“分层次、开放型、综合性、立体化”的校内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
科学研究
本专业瞄准能源与动力领域的国际发展前沿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一带一路”战略,针对当前水利水电、流体机械、清洁能源等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实际问题,在水力机械流动理论与优化设计、水力机组稳定性理论与应用、流体机械状态监测、调节控制与故障诊断、清洁能源利用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专业依托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力机械及其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有高精度水轮机测试平台,水泵水洞综合测试试验台、多相泵测试平台、气液多相流动综合测试系统、大型数值计算服务器等专业实验平台,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及软著7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此外,本专业科研团队研发的混流式及轴贯流式水轮机水力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三峡电站混流式水轮机、向家坝电站混流式水轮机以及大藤峡电站轴流式水轮机的研发,设备的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实践创新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历来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依托水利水电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水利水电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水利水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建设有水电站实验系统,微电网控制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发电机组调节装置等教学科研平台,为本科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软硬件保障。同时,本专业依靠学校和学院提供的政策支持,积极与境内外多所大学和企业交流合作,开展暑期交流学习、交换生计划、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不断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实践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近三年,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0余项。
实践教学和科研平台
2017-2019年 学生参与省级以上科技竞赛部分获奖情况
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部分照片
部分获奖证书
就业深造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各大中型发电厂、泵站、设计院、电力工业与水电工程建设部门、科研院所、电力设备制造单位以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等相关部门。代表性工作单位有中国电建、国网新源、国家电投、中国能建、中国南方电网、中国葛洲坝、中国大唐、雅砻江公司、中核运行、中广核、三星电子、东方电机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5 %以上。同时,近三年21.1%~29.6%毕业生选择深造,考取水利水电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等学科硕士研究生。录取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
学长寄语
能源动力,驱动人生
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实现人生事业抱负的可靠基石与宝贵财富,西理工能动专业给了我们囊括水力、机械、电气、控制在内的专业全领域,以及包含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在内的工程全过程专业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每一位求知学子铺平了攀登人生高峰的基石,更开拓了前进途中的宽阔视野。祝愿每一位西理工能动学子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热能与动力工程041班刘晓龙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陕西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综合能源公司副总经理)
创新,那是希望的颜色
创新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更是人类前进的根基。在西理工求学的日子里,能够在企业实习中认知、在课堂学习中升华、在课程设计中实践,以闭环的工程周期肥沃创新的土壤,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愿每一位西理工人在创新的道路上都能发出自己最强音。
——热能与动力工程041班丁况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机电部国际综合室/设备成套部副主任)
西理工,梦想起航的地方
经过大学四年的洗礼、专业技能的磨练、为人之道的积淀,我们赴向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竞技场。回望这四年生活,那些失败的痛苦、成功的喜悦都成了追梦路上的幸福。母校给了我们最灿烂的青春、最浪漫的情怀、最美好的回忆。母校教会我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牢记于心,要求我的“祖国、荣誉、责任”不曾忘怀,感谢她对我的培养和教导。祝福母校明天会更好!
——热能与动力工程003班肖薇
(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管)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在这里,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在他们一千多个日夜的陪伴中,我们的思想在碰撞中升华,我们的眼界在学习中开拓,我们的意志在磨砺中坚定,这些硕果成了我日后工作中的巨大财富。愿学弟学妹们不因进步而骄纵、不因失利而沉沦、不因落后而浮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热能与动力工程 103班周世杰
(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从踏入大学第一天起,稚嫩的我便走上了追梦的道路,四年寒暑往来,师长的谆谆教导,同学的相互帮助,从水轮机到发电机,从手绘螺母到CAD水轮机结构图,从一无所知到胸有成竹,我不曾停止成长的脚步。机会和资源都会倾心主动的人,主动学习,主动成长,主动完善自我,长期坚持于此,在人生的拐点处便就有了更多的选项。清洁能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投身于发展祖国清洁能源事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希望未来的师弟师妹们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无所畏惧,在顺境中戒骄戒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勇往直前,书写人生的华彩乐章!
——能源与动力工程 153吴兴成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师)
图文资料:水利水电学院
编辑:邓涵瑜 袁佳琦
责任编辑:马英杰
审核:刘峰 孙帅辉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