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蹲在家里两年不出门。
这不是废了?
这两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长沙22岁的小林,前年从工作单位回到家中,已经快两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房间。
他每天只会都捧着手机躺在床上,吃、喝、穿,甚至个人卫生问题都得由父母料理。
走进小林的房间,窗帘24小时拉着,几乎没有光线,只有手机屏幕反射的光源照在小林的脸上。
房间里一共有两台手机,一台放在床上充电,一台小林拿着窝在床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
由于一年多没理发了,小林的头发已经齐肩。
小林的父母曾经采取强硬手段把儿子拖出房门,但每次都会引发更激烈的冲突,最终只得向儿子屈服。
新闻底下的评论区,留言如潮水般涌入。
在情绪激烈的评论中,有建议断网的,有提议断粮的,也有建议送到网瘾戒断所的。
还有人骂道:这孩子算是废了,父母赶紧重新练个“小号”吧!
但最让我吃惊的是,在评论区里,像“小林”一样的年轻人数不胜数。
评论区部分评论
其中有一条留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手机不过是一个能玩的东西罢了,心死了,什么都一样。”
这句评论的作者,曾经三年没有出过房门一步,比新闻里的主人公甚至还要多一年。
翻看完评论区,我仿佛有这样一种感觉——
年轻人蹲在家里不愿出门,简直算不得新闻!
叹息之余,不禁想问: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
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全面颓丧
“丧文化”的风潮在年轻人群中席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前段时间,日本NHK电视台出的一部片子在网上火了,片名是《三和人才市场: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1500日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90元。但只要90元,你就可以在深圳龙华区一个叫三和的城中村里生活三天。
因为这里物价极低,低到身上只要有几千块,就能做这儿的有钱人。
这里有一批和“小林”般自由懒散的年轻人,他们被网友们统称为“三和大神”。
喝2块钱一瓶的水,吃4块钱一碗的面,住6块钱一晚的黑网吧,就是他们的美好生活。
在他们的世界里,“日结”是最理想的工作方式。
谁要是劝他们好好工作,鼓励他们为了几千块去富士康之类的地方打工,就会遭到他们的白眼。
通过这样的描述,你可能会猜想:这群年轻人如此颓丧,可能是因为学历低,由此缺乏社会竞争力。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很多年轻人即便有高学历且身体健康,也一样喜欢家里蹲!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闲在北上广无所事事的“蹲族”?
在众多自我陈述中,能看到许多年轻人都毕业于名校,有的还有研究生头衔,但依旧没有逃过丧文化的侵袭。
他们毕业后躲在大城市的阴暗犄角出租屋,过上了吃、睡、打游戏的隐居生活——
有人大学毕业之后,瞒着家人在北京过上了隐居生活;
有人从五百强离职之后,就一直住在女朋友家里,打了半年游戏;
也有人没办法连续工作超过八个月,做一份工作就要蹲半年……
这样一群年轻人,高学历、无业,既不热血也不奋斗,他们在一线城市里租房混日子,终日无所事事。
从最底层的“三和大神”,到高学历的“蹲族”,为什么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如此颓丧呢?
未来希望的幻灭,演变成对当下的放弃
本质上来说,蹲,是处于人生低谷中的状态。
和这种状态相伴随的,往往是破碎的梦想,各样的挫折,或失恋,或失业,学业不佳,茫然四顾无处安身,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就像新闻中的“小林”,他12岁时母亲就出外打工,自己读完技校后步入了社会,辗转换了几份工作,在辞掉最后一份工作后再不出门。
细看“小林”们的经历,我们便可以在字里行间寻找到“蹲族”的一些共性。
他们普遍年轻,普遍经历过寻找工作、适应社会的艰难,普遍未能寻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甚至也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最终选择了逃避现实。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年轻人,单纯只是懒罢了——
他们的父辈赤手空拳建起了钢筋水泥的新中国,现在他们的条件比父辈们好百倍,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而选择混吃等死呢?
这话不无道理,但也要看到的是,他们的父辈在一穷二白出城奋斗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穷,或者说城乡差距很小。
人在什么都没有,又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时,希望是最热烈的。
所以,他们可以不纠结不抱怨,脚踏实地地挥洒汗水,忍受严酷恶劣的工作环境。
但这一代的年轻人,在到处是“逆袭”的奇迹故事中长大,而当他们满怀希望进入社会,看到的,是和他们的父辈全然不一样的景象。
开放40年,社会分层逐渐显现,他们知道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到达社会上所谓“好”的位置。
这个落差,才是绝望的根源。
而未来希望的幻灭,很容易演变成对当下的放弃。
当越来越多的颓丧年轻人抱团在一起,这种扭曲的生活方式仿佛还有了某种合理性。
一如“别人在北上广打拼,我在北上广打盹”“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式的笑话,无数逃避的人找到了属于“蹲族”的归属感。
可蹲得长了,就会忘了怎么站起来,这不是任何人希望想看到的。
如果说作为教育者,我们能做些什么的话,那么或许从两个方面下手:
一方面是提升孩子对社会的认知,选学校也好、选专业也好,都要让孩子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预见。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心智教育。
在这个时代,孩子的内心要更能承重,才能顶住从校园到社会的落差感。
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为909万人,再创新高。
与此同时,疫情导致更多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找工作,这让今年的职场新人们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年轻人们,需要拥有强大的内心。
所以,心智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
孩子拥有敢于与命运抗争的能力,才能勇敢去接受这个世界的洗礼!
互动时刻:
你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蹲族”?
咨询热线:400-069-4100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