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这群人正在孤独角落默默承受痛苦。其中,中国抑郁症患者人数也一直居高不下,青少儿人群占比逐年趋高。更有一群“微笑抑郁”患者,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端倪,实则他们是在用微笑暗暗掩盖脆弱的内心。
令人庆幸的是,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卫健委近期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及高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中学、高等院校均需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青少年抑郁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有数据表明,患病的首要原因源自孩子的学习压力。
随着外界环境的竞争愈发激烈,不少孩子不仅要面对成堆作业试题,还不得不去迎合父母的高要求、高期许。父母总是担忧自家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纷纷加足马力,各种学科补习课、兴趣拓展班轮番上阵,孩子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过上“007”的生活,这太难了。
由此导致的“鸡娃”文化在家长圈愈演愈烈。适度“鸡娃”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然而过度“鸡娃”却容易事与愿违,谁也不想让父母的好心期许最终成为孩子心灵上的沉痛一击。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识别
家长过度“鸡娃”的行为呢?
第一:父母失控的情绪,无形中封印住了孩子的内心能量
不少父母难以管控好自身情绪: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生活表现未能如愿,会忍不住翻脸指责,甚至吼叫打骂。可你知道吗,在决定打骂孩子的那一刻,孩子的自信心也连同父母失控的情绪一起消散了。要知道,经常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从小内心就深深扎着自卑感,因为弱小无助的心灵还没有力量反抗,也因为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失望。
患上抑郁症的孩子都是最好的孩子,他们不愿意让父母难过、失望,所以只能压着隐隐伤痛继续暗自努力着,为了达到那些所谓的要求标准,为了熬到不被最亲的人“嫌弃”的那一天…… 想来都让人心痛。
第二:父母关心孩子成绩,超过关心孩子本身
另有一部分父母,坚信学习成绩好就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唯一路径,因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时间、金钱、精力三管齐下,不允许孩子朝既定目标有一丝一毫的偏离。甚至,当孩子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时,他们觉察不到;当孩子开始用语言、表情向父母抛出“求助”信号时,他们接受不到。“成功唯一性”的观念深深根植于这群父母的内心,导致他们不懂变通。或许因为还未想通:坚持这般执念,是在以牺牲孩子心理健康作为代价啊!如此代价实在太大!
第三:父母缺乏边界意识,不允许孩子有私人空间
青少年在心理发育阶段,开始逐渐建立起自我的世界,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很重要,自己的空间神圣不可侵犯。这时,如果父母缺乏边界意识,还认为孩子的房间可以随便进出、孩子的时间可以随意安排,这样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权!
为孩子设定适度学习提升计划固然重要,然而,若定计划前不和孩子平等商议,他们容易觉得自我空间被侵入,因此感到不被尊重。孩子世界的钥匙,还是还给他们自己保管吧,他们需要在一个稳固的自我空间里随意伸展,才能培养起稳稳的自信心。
如果过度“鸡娃”容易导致孩子抑郁,有些家长不禁要举手提问:既然这样,是不是就应该完全散养,放任孩子无法无天呢?
当然不是,如果完全佛系散养,实则误入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
那完全佛系散养究竟有哪些危害呢?
第一:错过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转变期
如今,碎片化信息扑面而来,孩子不禁感到越来越难集中注意力。同样地,当遇到困难时,脑海中也容易闪过马上放弃的念头。当孩子还没有能力“自律”时,需要父母“他律”的推动,慢慢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习惯,一步步磨练出学习的韧性。
第二:任由孩子我行我素、散漫任性
我们所提倡的“快乐教育”,不等同于孩子可无视基本的规范准则。尽早培养孩子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才能养育出将来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父母需要拿捏好规则底线,一旦孩子有越线想法,就需要温柔提醒,并及时加以修正。
通过以上两种极端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家长容易产生非黑即白的错误认知。然而,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不是只有过度“鸡娃”和完全散养两种选择,真正明智的做法是懂得把控“鸡娃”的尺度艺术。
说到适度“鸡娃”的高段位方法,还得听权威校长怎么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上海市爱菊小学的方继东校长带来哪些建议:
1
顺应孩子自然成长规律:什么年龄段做什么事情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任务。在幼小阶段,最重要的是以养成教育为主,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事实上,相比学习成绩,这三方面的能力养成更为关键:
自控力
渐渐削减孩子“喜欢的东西马上就要得到”的观念。
专注力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是否能静下心来认真做事才是孩子的“稀有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
培养孩子对时间意义的正确认知,了解时间的平等性和有限性。
2
戒躁戒怒,以平和之心与孩子沟通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情绪部分的占比高达70%。所以,父母如果带着焦虑情绪和孩子沟通,其实很难达到真实的沟通目的。
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需要小心觉察自己的语气语调;在平时生活中,更需细心揣摩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让孩子由衷感到家人和自己是完全站在一边的。慢慢地,他们自然而然卸下了防御,会更愿意向父母袒露心扉。
3
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
安全感,是父母能给到孩子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家,比努力让孩子进名校重要得多。那么,哪些才是安定成长环境的必要条件呢?
第一:父母良好的夫妻关系
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习得的关系范本。如果孩子有幸身处父母关系和谐的成长环境中,那他从小看在眼里的,满满都是爱。
第二:允许负面情绪流动的家庭
真正有魅力的父母,有能力容纳孩子的任何情绪,包括愤怒和悲伤。允许孩子哭闹、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任何情绪的流动,才能孕育出一个有生命力的家。
青少年的抑郁症现象正促进着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除此之外,关乎80后、90后新生代父母的全新教育命题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变化的是时代
不变的是对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断探索
昂立教育以论坛为契机,愿天下家长都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面对时代的未知,主动拥抱教育的新知。更多关乎这个时代的家庭教育话题,即将在EduTech第四届家庭教育公益论坛展开热烈探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错吗?
你还在“盯”孩子做作业吗?
高控型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同样是激励孩子,你“鸡”对了吗?
……
此次论坛以“对话新生代 成长新姿态”为话题,更聚焦80、90后的年轻家长们,现场将邀请到新生代校长、权威心理学专家、KOL家长代表,共话新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教育。
9月26日下午2时,将推出全网大直播,通过幼小阶段、中高阶段、心理层面三大专场为家长们在线支招。
论坛详情
1
时间
2020年9月26日(周六)14:00-15:40
2
地点
虹梅路老外街 T·HOUSE艺术空间
上海市闵行区虹许路731号4号楼1F
3
报名方式
现场参会报名二维码【仅限50席】
网上直播报名二维码
线下50席与专家面对面探讨“教育心得”的报名通道现已开启,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一步,Get 新时代家庭教育新姿态。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