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考分》
文/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刘玉祥
前些天,由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组织编印的《2020-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简称《考分》)出版发行了。对于2022届上海高考生来说,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权威参考资料。精读此书,有助于精准了解过去两年在沪招生院校的录取状况,有助于为2022年高考正确选择提供详实判据。历届考生和家长都十分重视这一资料,不少家长将之随身携带,一有空暇就会仔细研究。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针对上海高考资讯,每年都会编印四本资料,一是艺术类报考指南,二是过去两年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三是上海高考指南,四是当年招生专业目录,四本资料都有很强的参考价值。面向2022年高考的艺术类报考指南早在今年10月已经出版发行,艺术类考生选择相关院校与专业时应当阅读;上海高考指南重在解释政策、答疑释惑,预计明年春天出版发行;招生专业目录是填报秋考志愿的主要依据,要在明年6月确认各校实际招生专业、要求与计划之后才会面世。当前,考生和家长们要尽快购买与研究《考分》,掌握各校往年招生信息有利于明确报考方向,提升学习信心。
《2020-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
《考分》一书所呈现的基本都是“干巴巴”的数据,虽然枯燥,但是有用。对于不同升学定位的考生来说,不需要对全书所有内容都进行深度研究,但在确认研究对象之前仍需抛除既定想法通览全书,以免错过不在预想范围的重要信息。建议考生和家长保持耐心,逐页通览全书的时候,根据本人实际情况不断圈划感兴趣的有用信息。更加用心的做法是,阅读此书时另备笔记本或电脑随时抄录相关数据,以便精准比较分析。这一工程费时费力,但得到的回报肯定大于付出。鉴于考生们未来半年的时间与精力非常宝贵,因此建议家长要在这方面多为孩子分担一些整理任务,甚至还要根据未来半年孩子的学习状况变化、专业意愿变化以及随时了解到的最新招生信息不断丰富和优化整理内容。考生们应当和自己的家长不定期地讨论分析相关信息,每一次讨论分析都有可能增强家庭共识、纠正报考方向。
大家翻阅《考分》,会发现不论哪个招生批次,大部分院校过去两年的招生专业、科目要求、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都比较相近,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过去两年上海高考招生总体状态比较稳定。2022年上海高考政策、考生总量与结构分布同前两年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同时预计2022年在沪招生院校、专业、计划也基本不会发生很大异动,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2022年招生完毕之后所呈现的各校数据应当也会与前两年具有较高相似度。
与此同时,大家也必须明白,毕竟每年的真实考生不是同一人群,尽管历年高考难度系数与试卷结构保持一致,但考题完全不同,考生存在临场发挥差异、选择意愿差异,所以不可以精确计较各校录取最低分及其名次,上下浮动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一些院校不同年份在沪投放招生专业与计划不完全相同,有的还发生了院校专业组的设置变化,2022年肯定存在部分院校的实际招生设计与上年有所不同的现象,这些都会造成同校同专业的招录数据出现年度差异。好在只要没有巨大政策变动和招生计划大幅增减,多年形成的招生格局就不太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同时,多个招生批次常年采用的平行志愿方式也会不断巩固招生格局的稳定性。
鉴于上述分析,建议考生和家长参阅《考分》的时候不要只盯住各校各专业招生的最低录取分,因为踩线入围的考生永远都只可能是极少数人。正确的手势是主要观察各院校专业组的平均录取分,为自己录取其中心仪专业留出考分空间。考虑到客观上存在当年考试比上年总体“偏难”或“偏易”的可能,考分格局或许会出现上下偏移的变化,但对应名次通常变化不大,因此参考往年分数的同时更要重视参考往年位次。
笔者在《考分》开篇撰写了一篇序,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理解。建议考生和家长分析各校具体数据之前先浏览序,相信会对读懂《考分》有所启示。
内容来源:《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