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孙秀玲
孙秀玲,中共党员,202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商务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4届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大连盛士达粮谷商贸有限公司,任单证员。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9月16日出身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封建的乡村地主家庭,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前往东北地区参加抗日斗争,先后任中共滨江省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等职。1936年被日军杀害,年仅31岁。
(图为赵一曼雕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想也开始传入宜宾这个西部小县。赵一曼在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中思想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于1926年冲出封建牢笼,奔向新的旅程。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主动请命赴东北开展斗争。在哈尔滨与敌人开展灵活机智的斗争,写下《滨江述怀》的励志诗。12月,在大批日伪军对珠河抗日游击区展开冬季“讨伐”战斗中不幸被俘,她机智的将这次被俘转换成政治宣传。
1935年日军集中兵力围剿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赵一曼在激烈的战斗中左大腿骨被击中,受伤昏迷被俘,在敌人无尽的酷刑折磨下,她总是坚定地说:“我的主义就是抗日,正如你们的职责是以破坏抗日逮捕我们为目的一样。我有我的目的,进行反满抗日运动并宣称其主义,就是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
图为赵一曼像
当日军得其身份后,将她转往哈尔滨的伪滨江省警务厅看守所继续对其施以酷刑,“竹签子一根根扎进指甲缝内,再一根根拔出,再换更大一些的,再改用铁签,从下午行刑直到深夜”,她痛不欲生,但依旧志坚如铁。
赵一曼三次被俘,两次因为自身的革命精神感化伪军看守而得以逃离魔窟。虽然最终还是未能逃过魔爪,但她以31岁的生命火炬,激励国人奋勇抗争,中华名族亦因千千万万个赵一曼而获新生。人民永远怀念她!
图为正在遭受严刑拷打的赵一曼雕塑
(材料来源:《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
END
统筹策划 |党委组织部、学生党建工作室
材料来源| 商务经济学院
图片来源|网络等(侵删)
图文编辑|艾柳杉
责编|李坦楼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