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瞬间(六十八)| 地道里的土电话

上海电力大学,艺考

上海电力大学

2021-6-02 17:45:46 文/林雨宁 图/唐诗涵

关注

第六十八篇·地道里的土电话

电影《地道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队长高传宝用竹筒向地道里的**下达命令:“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开火!”

这个竹筒是“喊话筒”,从高处往地道里传递信息主要靠它。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地道战遗址管委办主任周明慧介绍说:“在地道里面还有一种土电话,**将竹节两头绑上猪脬,中间穿上细绳,拉紧,利用绳子振动,就可以交流通话。”

在冉庄村,当年村头的老槐树仍然挺立,树上挂着的那口饱经风雨的老钟,见证了峥嵘岁月里的战斗故事。这里已建成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土电话就收藏在纪念馆里。

在地道里作战,是抗日军民在斗争中摸索出的战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大举进犯华北。大平原上,秋后没有了高粱、玉米等作物形成的“青纱帐”,人们就无处藏身。群众开始在偏僻、低洼的野外和村里挖隐蔽洞。最初的地洞为单口洞,不便于转移,一旦被敌人发现难免遭受损失。后来逐步把单口洞改成双口洞、多口洞,然后又逐步加宽加长,从隐蔽地洞发展成为地道。

随着经验的积累,游击队和**开始挖掘“战斗型地道”。各家地道相连,便于机动,又增添了射击孔,用于打击敌人。地道与水井相通,既可通气又可取水排水。冉庄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4条地道主干线和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支线24条,全长达16公里。如此一来,游击队和**就克服了人少武器少的困难,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93岁的老**李恒彪,参加过地道战。说起当年的事,老英雄记忆犹新:“我们藏在地道拐角处,敌人子弹可不会拐弯。我们瞅住机会就能打他们。”“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地道战让敌人闻风丧胆。

当时冉庄还成立了妇救会,男女老少齐抗战。“雪白的小棉花忙在手里摊哎嗨,缝在棉衣里同志们身发暖,依儿呀呼嗨……”抗战时期,妇女们最爱唱的就是这首支前歌谣,从中可以感受到人们团结一心、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意志。

地道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的有效形式,是人民战争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正是依靠人民战争这个重要法宝,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制作 | 上电通讯社、时习社

来源 | 人民网

编辑 | 任媛媛、温璧荷

推荐阅读

给00后讲讲共产党 | 唱支山歌给党听!

致敬 献礼 祝福!十年精彩,再启新程!

上海电力大学

百余年前的今天,有个“第一”亮了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上海本科院校-上海电力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电力大学-百年瞬间(六十八)| 地道里的土电话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