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瞬间(八)| 一盏小马灯“照亮”村民心

上海电力大学,艺考

上海电力大学

2021-3-29 15:24:13 文/阮婷 图/池晨

关注

上海电力大学

第八篇·一盏小马灯“照亮”村民心

在通道转兵纪念馆,展览着一盏马灯。这盏马灯演绎了通道芋头侗寨一段“军爱民、民拥军”的红色故事。

芋头侗寨75岁的杨正益家中,客厅墙壁上,那张见证着军民鱼水情的马灯照片,被用实木相框精心装裱,特别醒目。“照片上的这盏马灯,就是当年红军送给我父亲杨再能的。”杨正益乐呵呵地说,他现在经常回忆这盏马灯的故事。

1934年12月初,国民党乡公所得知红军即将进入通道,便到各个团寨宣传,说红匪杀人如麻、共产共妻。饱受兵匪之苦的侗乡群众,信以为真,在红军到来前,便早早躲到大山里。芋头侗寨只留下一个身手好、胆子大的杨再能观察情况。

1934年12月10日,第一批红军队伍来到芋头村,村寨里几乎全部锁门闭户,红军战士们就在侗寨鼓楼、凉亭、风雨桥和屋檐下歇歇脚。偶尔看到几间没来得及关门的房子,红军进去用米、用柴,都会留下银元,绝不白拿。杨再能一一看在眼里,他觉得红军是不一样的队伍。于是,小心翼翼地从躲藏处走出来,朝自己家走去。

“哎,老乡!”一位红军战士叫住了他,和气地对他说道,“老乡,你不要怕,我们是工农红军,专门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我们要到贵州去,你能给我们带带路吗?”杨再能望了望红军战士,见他诚恳的样子,点了点头,答应了。

当时,红军要翻越的,是芋头界最高的一座大山——太平山,海拔1000多米,行走十分艰难。杨再能看到挑担的红军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还主动要了一副担子挑上,一直把红军送到20公里外一个叫黄门冲的地方。

这时夜幕已降临,杨再能准备返程回家。红军首长不放心,就送给他一盏小马灯和一些防身的物件。他先是不要,但红军首长反复劝说:“天太晚了,回去的路又远又看不见,你一定要拿着。”说完,硬是把小马灯塞到他的手里。

杨再能当天回到家里已是深夜。第二天一大早,他便上了山,跟寨子里的人讲红军的故事,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回到寨中。

就在这一天,又有一批红军来到芋头侗寨。村民知道红军都是好人,就再也不害怕了,还纷纷把红薯等食物送给红军。一连几天,杨再能提着这盏小马灯,组织村民为红军带路,将一批批红军送过太平山……

杨正益说,他从小就见这盏小马灯挂在自家的屋梁上,父亲还经常给他讲红军的故事。1960年,父亲病危时,把这盏马灯交给他保管,并叮嘱他长大后一定要去当兵。那时,他才14岁。

上海电力大学

这盏红军小马灯,深深影响了杨正益。1963年,17岁的他便报名参了军。5年后,退伍回乡,成了一名教师。他经常向学生讲红军故事,教学生唱军歌。不仅如此,2006年,他把儿子杨标也送去参军,也跟自己的小孙子讲红军故事。

通道转兵纪念馆建成后,杨正益将这盏马灯捐赠给了纪念馆,拍了一张照片悬挂在自家大厅墙壁上。他说:“虽然当时舍不得,但考虑到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记住红军,捐赠给纪念馆还是值得的。”

如今,这盏红军小马灯静静地陈列在通道转兵纪念馆的橱窗里,尽管灯架已锈迹斑斑,灯芯已经干瘪,然而,它不仅见证了杨正益一家三代的红军情,更见证了87年前一段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杨正益经常高兴地唱着侗歌:“侗乡大地好风情,处处青山又绿水,红军精神代代传,幸福生活步步高……”

听着歌声,来了几个游客。杨正益便开始给游客讲这盏红军马灯的故事,脸上灿烂如花。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制作 | 上电通讯社、时习社

来源 | 党建网

编辑 | 任媛媛、温璧荷

推荐阅读

党委书记李明福、校长李和兴访问国家电网公司

围绕“十四五” 奋进新时代 | 胡卫委员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百人百天绣党旗 百幅百篇颂党情 | 我校举办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上海本科院校-上海电力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电力大学-百年瞬间(八)| 一盏小马灯“照亮”村民心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