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海宝龙美术馆迎来了2021年第一个新展---“光入变 The Enlightenment of Light”的盛大开幕。众多业内好友、知名艺术家、主流媒体以及现场观众见证了“光入变”系列展品的惊艳亮相。本次展览为艺术家黄喆的个展,他不仅是知名沪上艺术家,也是我校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专职教师。
光入变:黄喆个展
黄喆 Huang Zhe
时间:2021.1.16-2021.2.21
地点:上海宝龙美术馆4号厅
策展人:梁勤
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逻辑与多年的艺术思考与尝试,包括创作的一系列装置和架上绘画作品。展览策展人梁勤、艺术家黄喆、宝龙美术馆副馆长吕美仪在开幕现场致辞,正式为展览揭开序幕。
宝龙美术馆副馆长吕美仪(左)、艺术家黄喆(中)、展览策展人梁勤(右)
现场展出作品持续保持艺术家对能量转换的兴趣与回望意义的探求。艺术家黄喆通过巧妙独特的方式成功的把光作为观看元素纳入作品表现中,通过作品理解光并表达光,与光同现。
展出的作品围绕三部分展开
---大地、星空与自身,
凝视、仰望与自省
展出作品
大地中的感知
《撰石》 Composing stones 架上系列
综合材料Mixed media2020-2021
灵感来源于远古留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石阵,想象当巨石被移至旷野,它们是否是先人对天文观测的记录或是星宿图腾。那些推石头的人让我想到了西绪福斯,不同的是他们的终点是寻找光亮的起点。
《撰石》系列 no.10
《撰石》系列no.11
仰望星空,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否也与现在的我们一样,在无限的边界中寻找自我的边界,寻找未知与思想的归宿。或是早已在大地中洞悉出了奥秘。找寻与星空对话的可能。
《撰石》 Composing stones装置系列铜copper2020-2021
对应架上作品撰石系列的装置作品。撰石是撰写、记录之石,它在远古记录天象的同时在之后的文化长河中也赋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之光。中国是东方观石文化的发源地,比起西方中国观石更着意于体会石中的人文内涵与哲思,因人而异的解读甚至赋予石人格化的情感。从先秦发展而来,千百年无数文人在山石中寄予了感悟。从苏州园林的山石到林有麟的《素园石谱》,都是在不同领域赋予了石于撰写的意义。
《无量的瞬息》Innumerable meanings in a twinkling 系列
综合材料Mixed media2017-2020
系列作品呈现出如岩层的某个剖面、风化岩石的表面、结晶体的聚合等。一个由内外应力与时间共同作用的世界。以及其间产生的沉积、重力分异、变质、扩散、重融再生等等相互影响。看似抽象其实是面对大地具体化的呈现。微观化的视角能在不起眼的岩石中发现地质变迁的光华与如宇宙般丰富神秘的图景。
宇宙中的星云
《蓝移》Blueshift 系列综合材料Mixed media2020-2021
《蓝移》系列 no.1
《蓝移》系列 no.3
蓝移是天文学词汇,如果一颗黄色的恒星朝你自己的方向移动,移动时它的光看起来会微微发蓝,相互靠近时星光频率的提高产生了蓝移。太空中蓝移星系是少有的,而通过引力压缩两点间的空间也可以造成蓝移。
《漂浮》系列No.1-2
我们也如宇宙中漂浮的星,人群中只有极少的人为你而来,陪你前行。而当相互吸引,他/她向你靠近, 蓝色的光辉下会有两颗温暖的心。
《漂浮》Floating 系列综合材料Mixed media2020-2021
系列灵感来自于“航海家”宇宙飞船发现并记录的一组土星周边小卫星的照片,在这组照片之前人们对其一无所知。它们由于缺乏足够的引力而无法保持球形,有着各自的形态与样貌。《漂浮》系列是一组属于特立独行者的乐章。它们/他们分散又聚集,独立又紧密,每个个体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自我的边界
《隐力》系列 no.2The Hidden Force no.2
不锈钢Stainless steel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180x111x30cm2019
以身体数据设定的几何形体(长度=双脚+双手+头部长度,宽度=躯体的厚度、高度=身高),阶段性的发生着变化,似乎有一股向上力的牵引。如同生命中形态与精神的变迁。通过作品表述着在万有引力定律下,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质点。
《隐力》系列 no.3The Hidden Force no.3
玻璃钢 FRP 活性炭 active carbon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隐力》系列是持续的装置系列项目,把材料相融合后在空间中呈现多层次的延伸。系列作品主要探讨了潜在力量的转移、变化,能量场中的“系统”问题。《隐力》系列3灵感来自于土星光环中的小卫星,它们并不会永远围绕土星运行,其中的一些偏小的或年轻的卫星更脆弱,它们很可能发生碰撞并被重力潮摧毁,先于其他卫星从土星的光环中消失。而土星光环的确正在缓慢的消失。好似人生中曾围绕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人与物,在转移与变化中,淡出了,他们曾到来的证据是留存在我们记忆中微弱的光彩。
《隐力》系列no.2
艺术家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专职教师
黄喆
1984年生于上海, 201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担任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专职教师。
黄喆的作品通常围绕几个系列并行,并不断延伸表现的可能性与维度,什么是稍纵即逝,什么是积淀沉积与整体蓄积。长河中,只是微小一瞬,但具有自己的意义。艺术家面向他所关注的地质、考古学、天体物理学投向了凝视。通过作品巧妙的体现出在地理变迁中的力量诗学,思维围绕着力转换时间的叙事,这种叙事同时也为他心中的人类学加注。因此作品也涉及到考古与回望意义的探求。艺术家善于通过展览与个人项目把作品涉及的特有元素放置到整体空间去进行再解读,去加强材料的视觉表现力与意义。
个展:
2018 "过去的瞬间",Liang Project,上海
2018 "SNS 永不休息",YELL要空间,上海
群展:
2019 “2141”,榕异美术馆,上海
2019 “融——2019WWF水的旅程”,西岸艺术中心,瓷屋,上海
2018 “尴尬”,香格纳 M50,上海
2016 “餐桌上的中世纪冷笑话”,Kè Fáng Art Space,上海
2016 “初新年代青年艺术展”,年代美术馆,温州
2016 “三重穹”,Karin weber gallery,香港
2016 “穹界与8Hz”,Kè Fáng Art Space,上海
2016 “憶尚海海洋艺术展”,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
2015 “摩登时代”, Big Space,上海
2015 “临港当代美术馆开馆展”, 上海临港当代美术馆
收藏:
作品被复星基金会收藏
作品被瑞士银行收藏
作品被香港著名设计师梁志天先生收藏
审核部门 | 宣传部
文字来源 | 上海宝龙美术馆
图片来源 | 上海宝龙美术馆
版面设计 | 校大学生记者团 陈雯婷
更多精彩
喜报!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再获"上海市花园单位"称号!
包罗万象(2)|逛街也能学设计 1
抗疫有功!我校1个集体、2个个人受到表彰!向他们致敬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