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基础开始,每跨一步难度加倍,在你刚以为站稳脚跟,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时,却迎来了终极大Boss——新冠的挑战,你没得选,唯有战胜它。
零下7度,北风一吹整个人感觉完全冻透了。
叶征的记忆中,上海已经好久没有像今年这么冷过了。清晨听着外面的寒风呼啸,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是对毅力的万分考验。然而疫情严峻,即使外面风如刀割,也必须迎上去,站在防疫的第一线。
3年前,作为骨科医生的叶征压根没有想过将来会和社区医院产生联系,更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带领基层医院一路前行。
然而生活从来都不是规划好的剧本。从临时接到委派通知到匆忙走马上任,面对完全不同于综合性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卫中心”),前两年的叶征是在手忙脚乱中度过的,好不容易适应过来,却又遭遇空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
没有演习 ,没有准备,这位年轻的基层医院管理者,只有迅速挑起抗击疫情的重担。
冬去冬来,这一年作为上海市普陀区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以下简称“长风社卫”)的叶征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如今多地疫情反弹,上海的防疫压力再次加大,叶征带领着社卫中心的小伙伴们在凛冽寒风中继续坚守。
冬去冬来
鼠年大年初一,正在外婆家吃饭的叶征接到普陀区卫健委的电话,下午三点召开紧急会议。
饭后,叶征便匆匆赶去了区卫健委,这顿饭也成了他今年吃过的唯一一次团圆饭。也是从那天开始,叶征开始了他2020全年无休的生活。
会议结束后,大家迅速进入角色。长风社卫分配到的任务是在当天完成防疫名单上50多人的摸排工作。这些人居住分散,有些在宾馆,有些在居民区,都要逐一走遍。新春的第一天,长风社卫的众多小伙伴们是在加班中度过的。
之后的日子,疫情的持续高位发展,大家几乎每天都在超高压强度下工作到半夜。
“当时,我们主要以做居家隔离为主。那时候物资紧张、压力大,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大家还是很紧张的。”
从3月份开始,长风社卫附近的一家酒店被征用为新冠肺炎集中隔离点,这也是普陀区的第三家隔离点。与前面两家隔离点由区卫健委直接领导不同,从第三家隔离点开始,运营模式转变为以街道为管理主体,社卫中心、公安等部门共同配合。同时,长风社卫隔离点也是普陀区内最早接待境外人员的隔离点。
这些都意味着没有参考样本,所有的东西只能自己去摸索。
“隔离点的所有流程都是我熬夜做出来的。晚上做完后,白天根据流程走一遍,然后找漏洞,大家一起思考讨论,到晚上再修改。”
在隔离点刚成立的日子里,叶征每晚都是在隔离点过夜,不断拟定优化流程,终于在两周后把所有的流程基本都梳理完毕。这些也成为之后普陀区新增设的4家新冠肺炎隔离点的第一手资料。
之后的每一天,叶征监督每个防疫流程的执行到位,同时要处理社卫中心的内部事务。冬去又冬来,整整一年叶征都处于“997”的连轴转状态。
重压之下的叶征,经受住了这次疫情大考,长风社卫的防疫工作得到了市委、区委的高度认可。
“这一年我确实瘦了不少,之前我总开玩笑说自己胖是因为过劳肥,事实证明那是压力还不够大。”
骨科梦
而谁又能想到,这位挑起防疫重担的社卫中心年轻领导,之前的人生轨迹与基层医院几乎是没有交集的平行线。
叶征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度过的,因为父母都是吉林知青,小时候的他只能跟两位老人挤在静安区6平米的小公房里,后来选择学医也跟外公的多病缠身有着很大关系。
“高三填志愿的时候,突然想起外公有多种慢性病,每天要吃很多药,看病很不方便,就想着自己以后要能当名医生就好了。”
叶征说,其实在这之前他从未考虑过学医的事。
虽是突然闪现的念头,但在在叶征心中却是异常笃定,几乎在一瞬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规划。除了外公的病情,叶征想到的是学医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很差,小学、中学,叶征都是靠着助学金完成的学业,学校、社会给了他们这样的群体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他最想回报的。
“我的三个志愿栏上都填了医学院校,上医就写在了第一位。”
叶征后来如愿被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录取。那一年(2000年)恰逢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正式合并,叶征如很多复旦新生一样,大一是在本部邯郸校区就读的。
大学的生活辛苦而又短暂,很快就到了大四实习的时候。叶征被分配到华山医院,他的第一个实习科室是骨科,也是从那一刻开始让叶征彻底爱上骨科。当时叶征的实时导师是陈文钧教授,陈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影响了他,加上男生对外科手术的天然向往,让他暗自决心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骨科医生。
突然的调令
毕业后的叶征寻找的就业方向也都是骨科,最后他被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原上海纺织第一医院)录用,成了一名真正的骨科医生。
一切如愿,叶征在骨科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作为当时科室里唯一的年轻党员,在各类义诊活动中,叶征总是冲在最前面。
临床对于叶征来说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喜欢站在手术台上的感觉,那种精确入微的操作会让你沉迷。”
除了临床工作,叶征在医院团委、科教科等管理岗位上也有着出色表现,曾入选“普陀区8035人才计划”,作为区委组织部选中的青年干部培养对象,也成为其未来被选中领导基层卫生工作的铺垫。
2017年国庆假期前,叶征突然被医院领导叫去谈话,内容就想让他去基层锻炼下,担任长风社卫副主任。
面对如此毫无征兆的大变动,叶征当时一下懵住了。
“说实话我当时是拒绝的,我不想离开临床。”
叶征当时在普陀区人民医院的状态是比较适应的。他喜欢作为骨科医生,看门诊、动手术的感觉。那时候他还兼任院科教科科长,对于自己主管的教学工作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思路。他不想离开,何况是要面对自己完全陌生的基层医院。
在这之前,普陀区内的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医院在医院管理人才流动上是两条平行线,两者鲜有交集。而正是从那年开始,区里的方针出现转变,对医疗管理人才实行整体部署、多向流动,叶征则成为规划调整后的第一人,试点和指导意义突出。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思索良久后叶征还是决定从全局出发,尊重组织的决定。虽然前面的路完全未知,但他不想因为自己的踌躇不前而影响整体的发展。
大不一样
“我知道社区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只是没想到差别会那么大。”
来社区卫生中心之前的一周,叶征做足了思想准备,而直到正式上岗后,才发现区别远比他想象的要大。
“如果说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工作上的差别是10%~20%,那么社区医院与综合性医院的差距则在70%以上。”
三级医院以诊治疑难杂症为主,二级医院主要看常见病,两者有区别,但都还是以治疗为核心。而社区卫生中心的理念则是以健康管理为主,这与叶征之前的工作完全不一样,无论在诊疗模式还是病种类型等方面都差别巨大。住院天数、药占比、周转率这些综合性医院的关键考核指标,在社卫中心并非核心,基层有自己的一套考核体系。
医务、医疗等工作模式的全新变化,从一线医生到全院管理者,这样的大转变对年轻的叶征来说,冲击和挑战都是巨大的。
那一年,叶征36岁,在长风社卫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中是偏小的,如今要在自己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带领整个社卫中心前行,难度可想而知。
在长风社卫的前三个月是最难的,人员、工作方法、考核指标等一系列东西都需要快速熟悉起来。社卫中心的考核指标与综合性医院很不一样,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为了能尽快认识院内的每一名员工,叶征拿着印有所有职工姓名和照片的册子,一有空闲就对照着看。
那时候,恰遇长风社卫冲击EHR(电子健康档案)5级评审,这方面叶征之前在二级医院时更是完全没有接触过。但他想着既然接手了,无论如何都要干好。
“不会怎么办,就天天跟信息科、医务科的同事泡在一起,一起去用、去试,最后终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
度过了刚开始3个月,叶征在基层开始找到点感觉了。原本以为EHR评审已是大挑战,殊不知这只能算是餐前甜点。接下来等待他的挑战,难度系数逐级增加。
终极大考
半年后,叶征开始接管公共卫生工作,这一块也是之前在二级医院时没有的,或者说二级医院只是涉及院内范围的小防保,而社卫中心面对的是辐射范围内全社区的大防保。同时,在健康管理方面很重要的一块也是“防”,这方面的工作涉及面很广。公共卫生的条线总共达20多条,叶征对于很多重要条线都需要深入去了解,顺着条线,跟随同事一起去管理对象所在小区、家中走访。这位之前的门外汉,花了整整半年去弄懂、搞透公共卫生的整个细节。
而真正的挑战是对社卫中心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当叶征真正挑起这一块重担时,才发现之前遇到的挑战根本就算不得什么。最开始的时候,人事、财务、总务的每一块都让这位新手忙得晕头转向、焦头烂额。
“刚分管的时候,水电煤都会有一堆事来找你,解决起来的麻烦程度也远比你之前想象的要难,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何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叶征回忆来到基层的日子,每一天面对的都是全新的事物,你会踩很多坑,然后扑腾扑腾起来继续走,所有的路都是在一点点学习中走过的。
“有点类似于游戏打怪升级,每闯过一关,难度系数加倍。”
而最终等来的却是谁也未曾预料的终极大Boss——新冠疫情,这对于从未参与过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叶征来说,难度系数级直接拉升到满格。
叶征笑称每个人到了新岗位总要面对结业考试,只不过他抽中的是道超纲题。但既然抽中了,没有选择,只有努力去答好。
于是,这位完全没有防疫经验的年轻基层医院管理者,愣是通过一点点的摸索学习,不断调整学习,筑起了魔都的防疫之坝。
“上海的疫情管理压力无疑是最大的,近四成的境外航班在这里降落。但这座城市以其精细化防控的科学执行,将疫情风险努力控制在最低水平,我们作为这一防控体系的一份子,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便是最大的成就。这样想来,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
如今,经历无数小考和终极大考的叶征,已经适应了社卫中心的管理工作。这位之前从未想过与基层医院会有交集的骨科医生,真正体会到了基层医疗的价值点——守卫每一位群众的健康。
医学人物周刊
作者:人物君
摄影:王鹤清
校对:吴越
责编:汪珏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