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华政园里的一位“女神”老师:她的话语掷地有声,她的文字温暖深沉;她的态度如阳光般照耀学子,她的爱意如磐石般坚定不移。为人、为师、为学,无论是什么,她都竭力做到最好,不负初心、不忘本心。
她,是杜素娟。
文伯书院教师、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也是华政学子口中的“杜女神”。种种标签之下,是她不变的赤诚之心。
今年,她荣获了2020年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一路走来,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她?从今往后,她又将奔向何处?
启明在上,基石在下
“感激我的老师们,让我坚定地传递文学的力量!”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有一颗启明星。在文学上,初高中的两位语文老师无疑是杜素娟重要的启蒙者。
中学时代正是贪玩的年纪,那时的杜素娟学习算不上特别用心,许多老师常批评她“不够刻苦”。唯有两位语文老师看到了她的文学天赋。每次上作文课,老师都会在全班念她的作文,这让小小的杜素娟骄傲不已。
“他们常常鼓励我说,小丫头啊,你很有文学天赋,将来一定要学中文,走你擅长的、喜欢的道路。”
在可塑性极强的少年时代,杜素娟无比感激恩师的教诲让她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文学特长。人生大厦最初的几块基石就此砌成。
读研读博时,她遇到了对她的学术研究及为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导师。两位老先生学问扎实,科研态度严谨细致,是严父一般的存在;师母也宛如慈祥的母亲。
在山东时她最难忘的,是师母炖了红烧肉,想喂胖瘦小的她。耳濡目染下,她感到一股热流在心中奔腾起来。
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杜素娟才慢慢明白那股热流缘何而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那是一份薪火相传——
她从恩师那儿习得了一位人民教师的职责担当及为人风范,接力传承。“我不自觉地模仿着他们,用他们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学生,用和他们一样的工作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我的老师塑造了我,现在我想把这些品格再传递给我的学生。”
——生生不息。
成为一名教师是杜素娟从小到大的理想,即使面对着艰难的现实——博士毕业时,由于时代和学校的特殊情况,高校就职困难、教职竞争激烈——她也不曾动摇。机缘巧合下,她与华政园相遇,最终留在这儿做了一名文学教师。
“我非常感恩,二十二年前华政留下了我,让我能够实现自己的教师梦。”
诲人不倦,“双翼”腾飞
“我要用尽全力,让他们生出‘双翼’!”
华政给了杜素娟成为教师的机会,也给了她不断成长的空间。
身为一线教师,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杜素娟始终坚持自己明确又坚定的教育理念:要用尽全力,帮助学生长出“双翼”——专业能力和人文能力双双助力学生积极发展。
专业能力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学术能力。
授课之余,她通过社团平台、读书会等作为教学的延伸:连续15年担任“韬奋文学社”指导老师,在社团组织的各类文学活动和比赛中担任义务评委和审阅员,一人审阅稿件数的峰值达到100多篇。
无论任何社团组织、班级集体,甚至同学们的兴趣小组,杜素娟都是“来者不拒”。长此以往,一个人时,她常因为疲惫而趴在办公桌上不知不觉入睡。但只要踏进教室,她又“满血复活”。
对于学生来说,站在他们面前的,永远是那个热情、专注、健谈的杜老师。
日常教学之余,杜素娟一直坚持指导学生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写作这一“分外之事”。“学术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核心部分,学习写作学术论文,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最好的途径。只要学生愿意去尝试,我一定全力支持。”
她还鼓励同学们把听课时的“闪念”记录下来,提炼出核心观点,写成学术论文。
只要你肯写,我就一定看!为了培养大家写作学术论文的兴趣,她尽心为学生修改稿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又为大家选择合适的投稿刊物。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多位学生接到了用稿通知,更有不少在各级各类本科生论文比赛中获奖。
今年,华政拟创立文史哲通识学习中心,学校也全力支持这个即将成立的学习中心,成效指日可待。“它将会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谈及此,杜素娟感到十分欣慰。
人文能力是解决社会、人生和自我困境的能力,
塑造一个“完全的人”。
杜素娟认为,文学是培养人文能力最好的平台。“这是一门文学课程,也是一门思维训练课程。”通过文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修炼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处理人生问题的智慧,提升应对人生种种困境的能力,是其开设文学课程的目标和最大特色。
任教初期,她与学生们的接触止于三尺讲台。慢慢地,由于文学类课程受众广泛,加之杜素娟平易近人的性格,越来越多学生愿意在课下走近她、与她交流。
在她的个人电子邮箱里,每学期的学生来信从几十封到上百封不等,微信联系更是不计其数。交流的主题涉及学业、生活、情感乃至家庭方面的迷茫、困惑,杜素娟有问必答,哪怕是情感宣泄也会耐心安抚。
长此以往,她慢慢意识到,在大学阶段,学生不只需要得到学业和知识上的帮助,还渴望排解成长的烦恼。在无助的时刻,恰当的指引对这些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孩子们无比重要。如果学生伸出手,杜素娟一定会握住它。
她要做一朵解语花——
用文学中蕴含的力量,来帮助学生面对自己的人生问题、心理问题,教导他们成长为国家的人、民族的人、社会的人。这样的能力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而华政一直进行的书院制改革让杜素娟的教育理念得以实践和创新。
既帮助学生做有知识有学术能力的人,也鼓励学生做一个勇于接受人生挑战的的强者——这,是杜素娟的人才培养理念。“如果可以帮学生们生出专业能力和人文能力的双翼,我们才能说,我们培养出了能够撑起这个民族未来的合格人才。”
教学相长,师生情浓
“是我的学生们,让我成长为更优秀的教师、学者。”
“一个老师是通过学生才能成长的。”
还是个年轻教师的时候,杜素娟单纯地以为老师只是单向地给予学生,把知识灌输给他们。渐渐地,她发现这是大错特错:“很多时候,如果执着于从高处俯看学生,是不会成长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接收不到学生传递给你的那些东西。”
一开始,她的课程并不成熟,甚至可以用“粗糙”来形容。“是学生教会了我讲课。”
杜素娟的包里永远都有一个笔记本,她会写下对每堂课的总结,并及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整教学计划。正是学生的反馈帮助她不断调整、打磨每一个细节,在漫长的实践和不断的试错中,她的教学能力稳步提升、常教常新。
课堂外,学生对她的学术研究也起到了很大帮助,常常与她讨论自己对作品、人物的理解,这些想法也会激发她的灵感。“有时候学生们也会抛出棘手的难题。”她笑言,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她会查阅大量资料,把问题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也更加深了她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直到现在,很多同学还是会通过邮件或者微信的方式和杜素娟交流,向她倾诉内心的感受。收到的每一封信,都象征着一份信任、一根纽带——灵魂的碰撞、思想的共鸣让师生的距离从未遥远过。
“他们愿意敞开心扉跟我聊天,我非常感恩,因为这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渠道。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聆听学生们的心声,让杜素娟成为更善解人意的人、更懂学生感受的老师,也成为更理解孩子的母亲。
唇齿相依,互相扶持:这是杜素娟对自己和学生们之间关系的定义。
“我的点滴成绩,都是我的学生们给我的。”她说,自己的职业道路并不平顺,也会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更时常会灰心丧气。能坚持至今,唯一的力量来自她可爱的学生们,“是学生一手‘培养’了我!”
在《校庆日致意:低到尘埃时,谢谢你们接住我》这篇文章中,杜素娟写道:“我不是你们认为的强大的老师、完美的老师、睿智的老师,我会哭泣,也会崩溃,更会迷茫。但是,在每一次哭泣、崩溃和迷茫的边缘,只有站在你们面前的感觉可以拯救我。”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她从来不孤独,因为她的身边始终站着她的学生。
“感谢同学们在我跌落尘埃时接住我,在我失败时给予我重新站立的力量。”
“谢谢老师在我跌落尘埃时接住我,在我失意时给予振作的力量。”
这也许就是师生间最美好的样子吧。
责任担当,创新不息
“课内外浸入,以实立德,润物细无声。”
从教二十多年,杜素娟一直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每个学年,她都坚持开设各类中外文学课程4-5门,授课人数高达数千人。这样超高强度的教学早已成为她工作的常态。
为此,她感到深深的自豪,也倍感责任重大。“教师不能说是最高尚的职业,但一定是最重要的职业,因为整个民族的未来都握在教师的手上。只有培养出‘有德’的下一代,这个民族才能拥有长久的希望。”
什么是“德”?又该如何去“立德”?杜素娟认为,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把“立德树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工作步骤,这个美好的祈愿才不会流于人人会喊的空泛口号。
她把“德”的培养具体化为四个内容的培养:“民族意识”“公民身份”“他人意识”和“自我意识”,这一理解在同行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对于如何“立德”,她则提出了“四维”理念:即在课程内容、课堂管理、课下育人和以身作则四个方面展开“立德”教育,把“立德树人”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的具体工作层面。
课时吃紧、教学计划难以完成、知识难以讲深讲透是每位老师都会遇到的困难。杜素娟也不例外。“比如在分析《高老头》这部作品时,我其实是想讲更多有关巴尔扎克的内容,课上显然来不及,只能通过课外的渠道。”凡此种种,让杜素娟萌生了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想法,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外,让学生们获得知识的延伸、文学视野的拓展,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于是,她的个人公众号“玉泊素言”应运而生。这得名于玉泊湖的小小公众号同杜素娟的课堂相生相伴,让有限的课堂变得无限,一诞生便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疫情期间,“玉泊素言”也发挥了特别的作用——在谣言四起,人心不稳的状况下,发表多篇文章,持续正面地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朋友圈里议论纷纷,我观察到一些学生对社会问题有较为偏激的看法。”杜素娟非常担心阅历尚浅的年轻人迷失在纷乱的舆论场中,“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正确理性地看待问题,能够在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应对疫情这一难关的过程中,做出积极的反应。”
停课不停学,居家不止思!因此,她迅速行动起来,密切关注社会舆论动向,有针对性地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除夕之夜的《疫期,春天终将姗姗而至》以客观理性的说理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疫情爆发,正确理解社会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国家抗疫工作的信任,鼓励学生配合国家和政府做好抗疫工作,树立乐观必胜的态度。
此后,在抗击疫情最艰难的那几个月内,杜素娟连发《繁花盛开日,相聚终有时》等8篇推文,结合文学作品谈疫情的防治、谈环保反思、谈人生理念、谈社会态度和文化立场,鼓励学生在抗疫的同时,用经典阅读的方式,安于居家隔离生活方式。
“我只是个普通的大学老师,能影响一个是一个。”
人生中即使遇到黑暗,也要懂得寻找光明,用辩证的眼光观察世间万象——这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理性态度,也是杜素娟竭力希望华政学子做到的。
同侪相济,未来可期
谈起荣获2020年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杜素娟只有一个念头——感恩。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文伯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不断鼓励她参选,帮助她完善资料,给了她参选的信心。“这一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学校、属于党委教师工作部、也属于我们的书院。”
获奖后,杜素娟也深感“压力山大”:“每一份荣誉其实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背后有压力紧随而至——要从这个荣誉给的起点开始,不断奋斗努力,对得起这个荣誉!”
“为人·为师·为学”光荣称号更像是给她指出了三个奋斗的方向,激励她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事实上,华政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听过杜女神的课,就相当于没来过华政。”
虽自认有明显的夸张成分,但杜素娟依旧十分珍惜这句话。这代表了学生们内心对她真诚的认可,这份认可高于一切荣誉和奖励。“我很感激同学们,他们给我的很多评价都远高于我本身的实力,很幸运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
“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在发言中讲到,华政人要始终铭记两个东西——正义和理性。”杜素娟认为,从政法大学毕业走上社会、面对很多人很多事,华政学子应始终以伸张正义为己任:首先要相信正义,其次要时时保持理性。“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弱者需要被保护,有很多正义需要被伸张,我们的制度需要不断被推动着走向完善,这些都是华政人需要担负的职责。”
后来,这句话作为“金句”在华政学子的朋友圈中热转。“同学们喜欢我这句话,说明我们之间产生了共鸣,希望这是所有的华政人的一个共鸣!”
雁过留声,杜素娟的期望在华政学子的心中绵延回响。她也希望, 华政每一位期待变得更好的师生都能保持一种朴素的愿望,不断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寻求进步,上下求索。
采访 | 刘琴
整理 | 张蕴川
撰稿 | 金原原
审稿 | 钟怡晖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也可以看看这些
都是用热爱
制作~
(点击图片可以看到哦!)
刚!华政园首届中华传统体育大会上线!
▼
今天68生快!华政园4款专属头像任你换!
▼
华政园68岁送福利!
▼
更多资讯 @华政媒介矩阵
为杜老师点赞!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