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射艺)传承基地、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射箭分会主办,我校体育部承办,上海市射箭协会协办的2020年大学生中华射艺线上邀请赛顺利举行。来自全国33所高校,332位运动员在各自学校的场地通过“线上直播”,进行中华传统弓的“隔空”比拼。
射艺队运动员们正通过手机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比赛共有三个射程,男子为40、30、20米,女子为30、20、15米,选手在每个距离各发射六番(四矢为一番),共24矢。比赛采用的靶纸为“侯靶”,每一矢最高分为5分,每个距离24矢满分为120分,72矢满分为360分。
统一规则,保证赛事公正
2020年大学生中华射艺线上邀请赛首次开创了一种新的射艺比赛形式——“线”上比赛。我校体育部作为此次比赛的承办单位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相较于线下比赛,线上比赛在公平监督和沟通方面成本更高,任务也更为艰巨。为了让赛事顺利举行,组委会在数月前就着手准备并不断完善线上竞赛规程。
首先,参加比赛的各高校需在规定时间内将本校所有参赛人员的信息(报名表、扫描版证件)文件夹打包发送到指定邮箱,逾期不予受理。
其次,各高校均需准备至少两台直播设备。设备一,负责全场全程固定拍摄,确保赛场全部靶位及运动员在直播画面内。设备二,负责局部的移动拍摄,包括运动员检录,身份核对,箭支、靶面检查等。线上比赛和线下比赛最大的不同是监督规则的变化。在以前,线下比赛会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比赛监督和成绩统计。今年线上比赛,“很多的竞赛组织工作被转移到各个学校去了。”据我校体育部副主任张波老师介绍,“除了比赛的运动员之外,还有很多人员都需要参与准备工作,这也增加了很多学校的压力。”为了最高效、最直观地展示比赛规则,我校在制作竞赛规程时,实地测量多次后才得出了合适的编排时间间隔。“改了几百遍之后才开始落实的。”上经贸大观德射艺俱乐部赛事部部长廖琦雯如是说道。
“设备一”正在录制比赛现场的全貌
对接人员用两台设备监督参赛学校
另外,为了保障在比赛规范化的同时兼顾到各赛点条件的差异性,组委会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定制方案:没有竞赛场地的学校与当地其他高校一同进行比赛,组成合并赛点;靶子不足的学校则实施了定制化的靶位编排;靶子无法移动的赛点则对赛程顺序进行了微调……
廖琦雯说:“这样就能在保证赛事公平公正的情况下,‘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所参赛高校,让每一只箭都有‘归属’,为每一支箭提供‘百发百中’的可能性。”
解决难题,从容应对挑战
第一次从张波老师口中听到“线上射艺邀请赛”这个想法时,上经贸大观德射艺俱乐部主席王欣觉得十分“神奇”,也对于“成绩的公平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表示担忧,毕竟“线上比赛最难的是监督”。
王欣(右)和工作人员正在解决比赛现场出现的问题
难就难在赛制编排上。传统的射艺赛制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排位赛和淘汰赛。在排位赛中,选手发射一定数量的箭支进行积分排名,在接下来的淘汰赛中则依据排名进行两两对决,优胜者方能继续比赛。由于线上比赛会出现时空的延迟性,也就导致了身处两地的运动员无法同时进行比赛。此外,按照以往的经验,“排位加淘汰赛的话一天是打不完的,至少要打两天左右。”过长的战线对运动员来说可能会比较疲惫,王欣说道:“我们希望在这次线上赛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选手的参赛体验。”组委会经过商议,最后决定舍弃淘汰赛,改为双轮72箭的积分排位赛。
运动员们正在进行女子排位赛
运动员聚精会神地进行比赛
高成本的线上沟通也是一大难题。“线下可以直接找到选手,但是线上的话就找不到人。”王欣说道。虽然对参赛学校和本校工作人员开过多次培训会议,但是群聊里还是有“几千条”问题“翻不过来”,甚至有学校提出“没有网络无法参赛怎么办”,廖琦雯无奈地说道,“虽然赛前遇到各种各样的奇葩问题,但是回想比赛当天的场景,真的比我想的好太多,大家的工作都非常认真。”
认真工作的同学们
“特别震撼”,对此,我校运动员吴杨同学也是深有体会。“午休时我回去换衣服,到体育馆楼上看了一下,会议室坐满了人,他们都是跟全国各个学校联系的对接人员。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很辛苦。”尽管整个赛事的筹备工作让工作人员十分疲惫,甚至改方案改到“麻木”。但是一想到这份“改了几百遍”的竞赛规则对未来再办线上比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时,廖琦雯疲惫的眼神突然就亮了起来,对大家来说这也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成就感。
对接人员坐满了会议室
传承文化,责任义不容辞
本次比赛,我校不少运动员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大赛的工作人员。前一秒还在赛场上紧张地比拼,下一秒又立即去解决比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了。参赛选手吴杨就提到,“随着正式比赛的时间越来越临近,在学业、工作和比赛的重重压力下,留给我备赛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特别想备赛,但是没有时间。”吴杨遗憾地说道:“比赛前两天我都没睡觉,前一天我睡得也很晚。我觉得如果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备赛的话,我肯定成绩能打得更好一点。”在艰难平衡学习、工作和兴趣的情况下,已经大三的吴杨一直没有放弃射艺,对此他是这么解释的:“原本我是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因为我以前热衷理科竞赛,到了大学以后才发现了这样的一个兴趣爱好。它是我生活中不能分割的一部分。”
在张波老师看来,他觉得我校为了本次比赛“牺牲”颇大。“我们‘牺牲’了自己的成绩,为全国各高校在这个项目上的积极参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便是所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罢。”
对接人员在认真监督比赛现场
到目前为止还保持着全国纪录的李瑶瑶同学也参加了比赛,但是今年她除了运动员身份外,也多了作为工作人员的身份。“直到比赛截止前一晚,她还在忙活着准备工作。”张波老师心疼地说,“和李瑶瑶一样,王欣同学曾经也是我们冠军团队的成员。她为了筹备这次比赛,干脆放弃了,没有参赛。她把时间完全用来服务线上邀请赛了。”
去年,我校中华射艺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这是全国25个基地中的上海唯一;中华射艺项目被上海市教委认定为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该项目也被松江区评为“双十佳”特色项目。我校观德射艺社团获得2019年上海市“年度最佳体育社团奖”。
因此,“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在全国范围内去推广,去促进这个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张波老师如是说。
张波老师在听工作人员讲述现场状况
从2015年、2016年我校连续两年举办全国大学生射箭邀请赛,到这次线上邀请赛,我校体育部一直在探索如何将项目建设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传播射艺所承载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自信。
推荐阅读

我在秋天给你写了封信
一图读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进一步深化学生会(研究生会)改革方案」
今天,这场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
采访 |
凌睿 陈盼盼
柴路明 周忠杞
摄影 |
凌睿 陈盼盼
柴路明 周忠杞
编辑 |
凌睿周忠杞陈盼盼
制图 |
陈盼盼
审校 |
施晖
责编 |
张莉莉
策划 |新闻中心 SUIBE海鸥通讯社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