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校99周年之际,上海财经大学召开纪念穆藕初诞辰140周年暨引进科学管理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穆藕初先生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上海商科大学之间有着特殊的关联,借此对穆藕初先生及其事迹表达敬仰与纪念。
穆藕初(1876-1943)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早年留学美国,习植棉、纺织和企业科学管理,被誉为中国科学管理之父。先后创办德大、厚生、豫丰三家纱厂及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华劝工银行等企业,被誉称为“棉纱大王”。先后捐巨资选派北大罗家伦等学生赴美留学,参与发起成立中华教育职业社,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学校等,创办昆剧传习所、位育小学、位育中学等。1928年﹐出任工商部常务次长。“七七事变”后,支持抗战,出任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农本局总经理等职。发明“七七纺棉机”,为大后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1943年在重庆病逝。著译有《工厂适用学理的管理法》、《植棉改良浅说》、《藕初五十自述》等。
穆藕初与上海商科大学的创办
拂去时间的尘埃,在上海商科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位重要的创始人——穆藕初先生。而在他践行“教育救国”理念的历程中,参与创建上海商科大学也的确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源于1917年的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商科,郭秉文先生是该校创校校长。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曾有在南京创设一所国立大学的规划。1919年的《全国教育计划书》中再次提出“在南京、武昌、广州等处添设分科完备之大学”。1920年4月,郭秉文先生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了筹备国立大学的议案,获得一致赞同,随即组织起大学筹备委员会,草拟计划大要。9月初,郭秉文到上海与各界接洽,均表示赞同。9月25日,蔡元培、黄炎培、蒋梦麟、郭秉文与穆藕初先生等共同起草《请草就南京建设国立大学理由书计划及预算书》。经过多方努力,12月7日的国务会议通过了教育部关于南京高师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6月初,国立东南大学校董会正式成立,由17人组成,穆藕初先生是其中之一。同年9月,教育部批准南京高师校长郭秉文兼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
1920年冬,在规划筹建国立东南大学时,筹委会即提出:“决定将高师商科扩充改组为商科大学,以人才与环境关系,分设上海。”当时的上海,是我国通商大埠、远东金融中心、国际贸易和商业繁盛,商学专家学者云集,便于学生的实习和教员的延聘。1921年9月28日上午,上海商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教务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马寅初报告教学宗旨,黄炎培等发表演说。“国内有商科大学,自本校始”,AACSB在其《管理教育全球化报告》(2011年)中也提出,“有证据表明,在中国第一所按照西方现代商学院建立起来的大学就是1921年成立的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国内最早的商科高等学府的明证。而穆藕初先生,正是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十五位创始委员之一,他在学校初创阶段的重要贡献,值得我们铭记。
穆藕初作为上海商科大学代表
出席太平洋商务会议
上海商科大学创办伊始,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人才,致力于在中国推广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学教育。1923-1924学年期间,上海商科大学16名中国教员中,有1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爱丁堡大学等。1920年7月12日到8月20日,在创校校长郭秉文先生的倡导下,中国第一个国际暑期学校正式开办。暑期学校广邀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德国哲学家汉森·杜里舒以及梁启超、张君劢、胡适等国内外名家前来讲学,吸引学生和旁听生不下2000余人。
1922年,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商科大学即以其高水准的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获得广泛的国际关注。当时,美国政府牵头筹办太平洋商务会议,旨在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地区的贸易规则和秩序重建问题。上海商科大学也收到了会议主办方的特别邀请。而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15位创始委员之一、大实业家穆藕初则一人代表中国政府、上海总商会、上海商科大学三方,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这次14国共112人参与的重要国际会议。
穆藕初先生在会议上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商业教育。他认为,对于百孔千疮的时局,有识之士都已渐渐觉悟到,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教育机关,不仅传授商业知识和学艺,而且要培养管理才能和领导能力。“上海商科大学之设,即所以应此需要也。”
穆藕初在上海商科大学的演讲
在回国后,他又专程来上海商科大学畅谈此次参会的感想,殷殷嘱托学生:
第一,须刻苦。学校生活为人生最愉快之生活,商界则不能如是。故欲在商界中有所建树,非在学校中养成刻苦自励之精神不可。欲得真功夫,须用苦工夫,此义诸君须切记之。
第二,须精细。能刻苦矣,又须养成精细之习惯。商业内容,非常繁复,非有精细之观察及思考不足以占优胜也。
第三,须敏捷。能刻苦而精细矣,尤须有敏捷之手腕。商业机会稍纵即逝,凡遇一事,经过精细之观察或思考后,或是或否,必须迅速决定,否则商市一日千变,不能获最良好之结果。
他大声疾呼:“商业愈形发达,则商人之世界眼光愈为重要”,“造就商业人才在今日之中国非常切要”,必须“多派有学识之青年出外历练”。
可以说,今日的上海财经大学引以为骄傲的国际化道路,追本溯源,其历史传统与文化基因就形成于上海商科大学时期。穆藕初以他参与太平洋商务会议的亲身实践和主张中国商业融入世界潮流的思想传播,在这个国际化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基因的塑造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近代中国,贤人辈出,群星灿烂。穆藕初先生一生极富有传奇色彩,是其中极为耀眼的一颗。他被称为中国企业管理第一人、民族实业家、杰出的爱国者、中国职业教育拓荒者、民间外交家、戏曲活动家、慈善活动家等。他资助过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冒着炮火与日本飞机轰炸的危险赴前线慰问十九路军抗战将士,在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最为困难的阶段、也是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多次捐资支持边区农业生产。
他毕生致力于振兴中华,发展民族实业的同时,倡导国民外交,呼吁政治改良,以极大的热情几乎倾其家产用于社会公益和文化教育。穆先生作古后的大半个世纪中,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著书研究穆先生的经济思想,褒扬穆先生的爱国精神。他的人品之高尚,学识之丰厚,贡献之巨伟,让我们至今高山仰止。正如董必武同志在穆先生去世后所撰的挽联所描述的那样:“才是万人英,在抗战困难中,多所发明,自出机杼;功宜百代祀,于举世混浊中,独留清白,堪作楷模。”
从鸡鸣山巅到黄浦江畔,在上海财经大学建校临近百年之际,以学术研讨会的方式纪念穆藕初先生,回望那段烽火硝烟同时也英才辈出的岁月,就是为了缅怀纪念先生对振兴中华、发展实业、兴办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更加深刻地体认到上海财经大学“厚德博学、经济匡时”校训所寓示的时代使命。这就是我们上财人在今天纪念穆藕初先生的重要现实意义。
资料整理|党委宣传部 图 | 穆藕初先生亲属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