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致敬陈应时先生

关注

上海音乐学院

先生的人格魅力、崇高精神

和卓越贡献永远驻留在我们心中!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2020年6月12日8时45分,我国著名中国音乐史家、乐律学家、古谱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应时先生,于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仙逝,享年87岁。

陈应时,1933年生于上海南汇,1956年9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59年9月免试直升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修民族音乐理论,师从沈知白、于会泳、夏野等先生,1964年7月即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起曾先后担任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中国律学学会副会长、顾问,东亚乐律学会中方理事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陈应时先生心系上音,在上海音乐学院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为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而杰出的贡献。

陈应时先生皓首穷经、笔耕不辍。早在上音附中的学生时代,陈应时先生就开始积极思考,投身学术。1956年即公开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沪剧变成了“新歌剧”》,迄今已公开发表论文近200篇、公开出版2本专著、1本文集、2本合著、3本编著。陈应时先生的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其研究成果或纠正前人的旧说误判,或引入巧妙的研究思路,或阐发新的学术观点,提出了一系列掷地有声的创见。

在宫调理论研究领域,陈先生别开生面地提出了“一种体系、两个系统”宫调理论。该理论以“之调”“为调”、“顺旋”“逆旋”、“旋宫”“犯调”等微观概念为基石,以唐宋时期燕乐调“均系”和“调系”分类组合,以及现今音乐“首调唱名”和“固定唱名”等具体实践为印证,“一种体系、两个系统”宫调理论的构建,有效区分了中国宫调体系与西方大小调体系,其不仅对中国传统音乐宫调实践的提炼与整合具有积极影响,而且也对传统音乐的宫调分析,以及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宫调设计与布局具有参照借鉴之效。

上海音乐学院

在律学研究领域,陈先生以琴谱文献为依据,以琴律理论论证了中国古代纯律理论的存在。其中,陈先生首创的“古琴调弦法等于生律法”“异位同声”调弦法等论断,从方法论角度为琴律计算、琴律分类、琴律分析等问题做出了学科范式的有益探索。并且,他以古琴“徽分”为参照,提出以明末清初为界限的琴律历史分期说,更是对古琴打谱、古琴教学、琴曲演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实践价值与意义。陈应时先生的论文《论证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荣获上海市(1979—1985)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国家教委首届(1995)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艺术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陈应时先生的专著《琴律学》荣获上海社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一等奖(2016)、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2020)。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在古谱学研究领域,陈应时先生的研究涉及敦煌乐谱、俗字谱、古琴谱、工尺谱等谱式,其中,令人瞩目的是用于全新解译敦煌乐谱的“掣拍说”理论。“掣拍说”理论不仅有效地破译了敦煌乐谱的节拍节奏,而且还进一步确立了四弦四相琵琶的三组定弦,论证了同名乐曲的旋律重合。陈应时先生撰写的敦煌乐谱研究论文多达数十篇,历时四十载,其译谱独树一帜、旋律通顺、调性调式感清晰、乐句结构严谨。也正因此,陈应时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专著荣获了中国音乐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一等奖(2007)。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陈先生没有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而是倾力将其舞台化。1989年,陈应时先生就发起成立中国古乐团,举办《唐朝传存的音乐》音乐会,奏唱了日、英、德、中等国学者解译的敦煌曲谱及其他唐传古谱。次年,又举办《唐宋遗音》音乐会,演奏了包括英、德、美、日、新西兰、澳等十几位学者在剑桥大学唐乐研究室解译的唐传古谱。2018年,以陈应时先生译谱为据的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古乐·新声——陈应时解译敦煌古谱音乐会》完成了多次改版改编,先后在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云南省玉溪市第六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新疆乌鲁木齐艺术剧院、龙游石窟国际音乐盛典演出,并参加了2019维也纳中国新年音乐会、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音乐会等重要国际演出。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在教学方面,数十年来,陈应时先生在上音开设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古谱研究、敦煌乐谱解译辨证、乐律学等多门本硕博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陈应时先生辅导了数十篇本硕博论文。继陈先生1984年在上音所辅导的首位论文学生黄大同(干部专修科)起,他又先后培养出赵维平(首位本科毕业生)、喻辉(首位硕士研究生,我国音乐学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郭燕红、岳冰、戴微、胡企平(第一位博士研究生)、李淑芬、陈荃有、倪文娟、王洪军、王安潮、丽娜、吴志武、孙颖、吕畅、漆明镜、赵玉卿、江玲、安达智惠、于韵菲等一批批如今活跃在音乐史学界及相关音乐行业的优秀人才,以及小野美纪子、马南璇、其美格等有志于中国音乐研究的海外进修生,其门下可谓硕果累累。

陈应时先生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先后在英国女皇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基兹学院、美国阿肯色大学开展过访学研究。此外,陈应时先生还经常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地参加研讨会议,并与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先生、美国哈佛大学Rulan Chao Pian(卞赵如兰)女士、英国剑桥大学Laurence Picken(劳伦斯·毕铿)先生、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权五圣先生、日本东川清一先生等国际知名学者保持长期的学术合作。陈应时先生撰写的《转旋·转均·转旋均》《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学”》《中国古代的乐谱》《敦煌乐谱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等论文还被译成外文,分别发表在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理论刊物上。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因为在中国古谱学、乐律学等教学科研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陈应时先生还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成果奖(1987)、日本小泉文夫音乐运营委员会颁发的第26届小泉文夫民族音乐奖(2014)、上海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2017)等荣誉。

上海音乐学院

陈应时先生知行合一、心无旁骛、专注学术、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其研究独树一帜,享誉国内外。向陈应时先生为中国音乐理论发展、引领国际学术前言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陈应时先生的人格魅力、崇高精神和卓越贡献永远驻留在我们心中!

陈应时先生珍贵视频

拍摄:刘桂腾教授

上海电视台《千年天书 百年解读》专题纪录片

追忆

悼陈应时兄

学术丰硕,著作车载。

充实乐史,填虚补白。

为人性直,亲切无外。

师兄师长,常念在怀。

惜我应时,难得大才。

上天识英,高爵护蔼。

上海音乐学院

龚一

上海音乐学院

钱亦平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于1997年申请获得教委科研项目,在上音是零的突破。陈应时老师担任首期项目负责人,殚精竭虑,不取分文,高风亮节,永为师表。

惊悉陈应时先生仙逝,不胜悲痛!回想当年,我刚到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经常听陈聆群老师念叨陈应时老师的学问,当时,陈应时老师还没有回归学校任教。后来见到他时,果然感觉他的眼睛里总是充满着问题,听他自述,这个习惯是他从师沈知白先生的时候养成的。2004年,我调到上海音乐学院工作之后,陈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还是经常能够看到他风尘仆仆骑着助动车来学校查资料,依然感觉到他有做不完的学问。如今,陈老师驾鹤远行,相信后来者一定会在陈师学问精神的感召下薪传代续。陈老师安息!

上海音乐学院

韩锺恩

上海音乐学院

孙国忠

陈应时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老师。1990年我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读博,上了第一学年(三个学期)的课之后,我已经感受到西方历史音乐学学科极为深厚的实证主义传统,此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陈应时先生的研究。尽管UCLA音乐学系的教授们与陈先生分属两个学科领域,研究内容完全不同,但他们的研究路数却如此相似:典型的实证主义探究。陈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律学、宫调理论、古谱探析。这三个领域都有各自的研究特点,而实证性探究成为它们共同的研究路向和学术期待。正是在这些讲究“技术”和看似枯燥的研究实践中,陈先生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从研究成果的内涵与学术层次上看,陈应时先生应该是近四十年来最有国际影响的中国音乐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中国学界尤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荣耀。学问大家陈先生也是一位很有人情味儿的老师,关爱年轻人的成长。举一个例子。几年前,硕士研究生W同学由于一篇未正式发表的评论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天中午在学校餐厅门口陈老师正好看到我,马上把我拉到一边,仔细询问W同学的情况,再三叮嘱我要保护好学生。那天,望着陈老师慢步远去的背影,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智者仁心这四个字实在是太有深意了。陈应时先生千古!先生一路走好!

1985年我本科二年级结束,暑假有次采风机会,陈应时老师正好赴新疆参加中国音乐史学会,我们班(张震、夏楠、曾铮)作了一次敦煌行考察。沿途第一站上海-西安的一天一夜火车上陈老师带着我们谈敦煌古谱,被深深吸引,当晚又同住西安音乐学院的一个宿舍,我们聊到深夜。这次与陈老师的交往决定了我的专业方向,三年级选专业时我便是陈老师从北京回沪后的第一个学生。他为人师表、高风亮节,学术上殚精竭虑、严以律己。他不仅在学术上有多项突破,而且高产。86年他对我说我争取一个月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一年的任务。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他日以继夜地钻研、工作,乐此不疲。1350弄最晚的一盏灯一定是他的窗前。安息吧陈老师,在天堂好好休息

上海音乐学院

赵维平

上海音乐学院

洛秦

陈老师待我如同自己学生。我进上音读硕士时,陈老师给我一对一上律学课,让我翻译一本声学著作,他亲自给我审校译文。我的获奖论文《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命运的思考》就是陈老师给我的题目。陈老师著作等身,勤奋执着,提携后辈,在律学古谱的成就领域无人可及。为了报答陈老师的恩情,我在音研所工作期间为陈老师申报了琴律学课题,在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奖评选中,力争为陈老师获得了一等奖,之后在出版社出版了其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敦煌琵琶谱解读》和《琴律学》,能为陈老师传世之作尽力,为此略感欣慰。陈老师努力辛苦了一生,为音乐学界留下了巨大财富,愿您在天堂安息!

李西安先生“头七”刚过,陈应时先生仙逝的消息又来!心中难抑沉痛之情。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因阅读先生的《解译敦煌曲谱的第一把钥匙——“琵琶二十谱字”介绍》和《开创民族音乐形态研究的新局面——读全国民族音乐学第三届年会》两篇文章而认识先生的。先生几十年来为中国音乐的历史研究皓首穷经,一生坚守冷门绝学,却为中国音乐史和中国传统音乐留下了无法估量的财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是身处当下浮世的后学们之榜样。先生千古!

上海音乐学院

萧梅

上海音乐学院

杨燕迪

惊闻陈应时先生仙逝,不胜悲痛!陈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成果丰硕的严谨学者与令人尊敬的老师前辈的楷模。在1980年代,陈老师的论文发表量应是中国音乐学界数一数二吧?!记得当初我考入上音音乐学系攻读硕士(1983年),立即就听闻陈老师的用功程度和在科研产出上的传奇,不禁让我们这些后辈心生敬畏和膜拜!后来和陈老师熟悉一些了,不止一次听到他一脸认真地告诫我,年轻人要有硬本事、真功夫,这是立身之本,在任何时代都是“硬道理”——现在回想,这大概不仅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自己的做人和做学问之道!我也记得陈老师多次提到沈知白先生对他的教导和提携(包括沈先生让他通过翻译英文原著来学习音乐声学的指导),让我们这些从未见过沈先生的后辈从中深深感到上音悠远而深邃的学术文脉的传承。陈老师后来获得中国音协的理论类金钟奖和日本音乐学界的小泉文夫奖,这是真正的“实至名归”。我想,陈老师应在九泉之下感动欣慰,因为他必将作为上音音乐学学科的一名代表性学者而为后人永远铭记。上海音乐学院和音乐学系也必定因为拥有陈老师这样的学者和教师而感到荣耀。向您致敬并深切默哀!陈老师,您一路走好!

大三的时候,陈老师给我们上《中国音乐史》激昂的大嗓门,令我们不敢分神。他学术严谨又不失风趣,课堂上他唱的《长工苦》余音绕梁,难以忘怀。一次与陈先生外出开会,大巴车上聊起那首《长工苦》,他很动情的说:对母亲的情感是很深厚的,想起那些苦日子,一生难忘记。你们现在遇到多好的时光要格外珍惜。陈先生记得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他见到我就会说,要坚持下去,多多写作。他曾为传统音乐教研室老师们出谋划策,传承沈知白先生对学科布局和建构的思想。陈先生初学作曲,转理论后痴迷于古谱学、乐律学,他提携年轻学子、办古乐团、改良乐器、深挖文献,是非常纯粹的学术大咖,陈先生为一代代音乐学子树立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风范,他的经典学术著作,是我们永恒的财富!愿陈先生安息。

上海音乐学院

郭树荟

1986年进入上音作曲系学习之际,时常去听陈应时老师关于古谱解读的讲座。陈老师当时50出头精力充沛,讲课时口音很重。我对他搞的古乐团很有兴趣,看过他主持和亲自指挥的所有在校内外的演出。不知不觉,我对古谱的兴趣与日俱增。我时常向陈老师讨教,手头许多古谱资料都是陈老师复印后送给我的,最珍贵的是劳伦斯·毕铿的《唐朝传来的音乐》七卷复印本。一次,陈老师绘声绘色地说起他在英国剑桥访学一年,与劳伦斯·毕铿等专家研究中国古谱的情景,令我印象深刻。2013年,我聚焦于《唐朝传来的音乐》第四卷的《酒胡子》的研究取得进展,并创作了为亚洲乐器群、人声、管风琴与交响乐队而作的《唐朝传来的音乐》。同年7月,陈老师看了我这部作品的首演后非常兴奋,并要我10月和他一起去西安参加“2013敦煌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讲将唐朝音乐“酒胡子”写成交响乐的事。随后,他转来了周勤如教授约我写这部作品的创作自述的邮件。一年后,我的文章“《酒胡子》与我的大型音乐作品《唐朝传来的音乐》”中英文版先后发表。2016年前后,我和陈老师讲好要拍一些视频,聊聊古谱以及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可惜这事一直拖了下来竟成了永远的遗憾……很难用什么语言表述我对陈老师三十多年以来的感激,在他的学生名录中,没有我的名字,在我的心中,他是我永远的导师!

上海音乐学院

叶国辉

上海音乐学院

王勇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的二陈(陈聆群、陈应时)先后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二陈是中国音乐史的最强搭档,一个专攻古史,一个专攻近现代,我们都是在他们二位的直接教诲之下成长起来的。有他们在,碰到任何问题都觉得心里有底,现在心里觉得空空荡荡的………

2017年陈先生带我们陈门数弟子去法国巴黎参加古谱学术交流活动,期间专程去了趟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部,无比兴奋地一睹千年敦煌古谱的真容,也了却先生“搞了一辈子古谱研究,都没有见过原谱”的遗憾。眼镜前的那有力的双手,支撑着的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界的一座丰碑!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戴微

上海音乐学院

李小诺

2001年我硕士毕业留校在刚成立的科研处工作(任音研所、科研处秘书),陈应时先生的科研项目(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是我接触的第一批中重头的一个。科研处办公室在图书馆六楼,除了帮陈先生处理课题事宜,也经常在图书馆碰到他,或是在查资料,或是带学生“现场教学”,那具有穿透力的嗓音至今浮现耳旁。我当时边工作边读博,经常碰到很多困难,言谈中他总是给我鼓励,而他(以及上音诸多师长)勤奋严谨的学术精神更是给了我极大的鞭策和动力。陈先生身上有知识分子对学术的执着,也有性格里不同凡人的倔强,也许是后者使得前者更为纯粹。他在艰深的律学、古谱学、音乐史学等领域砥砺开拓耕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树立学术丰碑,而在我们眼里是几乎天天能碰到的、身穿便服、骑着脚踏车的,和蔼可亲的、我们尊敬的陈先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学校的人。”每当他这样说时,他的夫人应时华老师就打趣地对他说:“我是陈家的人,你是学校的人”——听应老师说这些话,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滋味无以言表。附中校长丁缨教授说:“陈应时先生的夫人应时华老师曾在上音附中图书馆工作多年,负责图书馆乐谱图书方面的工作,是个默默无闻但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对学生耐心仁爱的老师;他们夫妇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上音,真的是为上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陈应时先生今天(2020年6月12日8时45分)永远离开了我们,傍晚的雷震天响,是为这位中国音乐史学界的巨人送行;这雷声仿佛又像他那洪亮的嗓门,向我们告别,并激励着我们……陈先生一路走好!

1993年我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就读本科,当时系里老师不足10人,每年只收3-5个学生,但是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像是一个大家庭,系里每位老师都给我们上过课。现在回望,当年给我们本科授课的教师阵容堪称“豪华”:陈应时老师教《中国古代音乐史》,陈聆群老师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杨燕迪老师教《西方音乐史》,黄白老师教《中国汉族民歌》,钱亦平老师教《曲式与作品分析》,陈铭志老师教《复调与赋格》。陈应时老师的课程授课,采用了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方式,安排每位同学领取一个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专题,经过阅读文献和论文准备,轮流上讲台讲授,大家都紧张得要命,但也得到了锻炼。后来陈先生为我们讲授“中国乐律学”专题,还带领我们运用log计算数据,大家如同听天书一般,一知半解,对于陈先生和他的“绝学”充满敬畏之情。现在回忆起来,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能跟随这样的学术大家学习,是多么令人艳羡的经历,那时的我们太幸福了!大二时,陈应时先生为我们做讲座,把上音音乐学术研究的历史,分为“萧友梅-沈知白-钱仁康”三个时期,绝口不提他自己做出的贡献,他做讲座时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1996年音乐学系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就是陈应时先生,从那以后,他的学术研究逐渐走向世界,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和小泉文夫奖,而日常生活中的他,朴实平易,看上去仅仅是个骑着自行车绕过上音小区进入校区的老教师。在我进入上音音乐学系的近30年里,陈应时先生始终在我们身边,他是上音音乐学系的一面旗帜,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史学的一面旗帜!陈先生安息!

上海音乐学院

王丹丹

上海音乐学院

伍维曦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这是陈应时老师很多年前去京开会回来后送给我的南音曲谱,当时就让我非常感动,一本复印装订成冊的谱子,一位先生,大学问家,却那么细心的为一位后辈做这么件事,收到谱子真的很感激陈先生。我没有机会直接聆听陈先生授课,对先生研究的学问也一窍不通。尽管直接交流不多,但两位陈先生的学问,为人都是我敬重的!先生们对后辈的关心帮助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上海音乐学院

王璨

上海音乐学院

孙月

陈应时老师是我老师们的老师,我与陈老师接触不多,但每一次都记忆犹新。在我的印象中,陈老师脸上总是笑盈盈,讲话声音洪亮,十分平易近人。

当年还在系办工作时,一次是陈老师作为“钱仁康学术讲坛”的主讲人的一些事务,还有一次是他来系里借阅整套《琴曲集成》。尤其是后面这一次,陈老师在我心目中留下了一个近乎永恒的形象。

有一天,已经搬住浦东的陈老师突然来到学校,手里拎着一部折叠拖车,说要借那套书。我按时任领导的吩咐制作好了借书单,请陈老师签字后又帮他拿好这套满满三箱的书。我对先生说,“陈老师,那么重的书,您还要赶那么多路,我来帮您订一辆车回去吧?”可是,陈老师说什么也不让,坚持自己拉着小车坐地铁回去,我实在绕不过他,只能看着他拉着小车走出校门的背影。过了一年多以后,陈老师又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还是那辆小车,这次是来还书的,同样没有提前告诉我,他笑着说不想耽误我们工作。后来,陈老师在日本被授予“小泉文夫”奖,《琴律学》又获了上海社科大奖。

还有三次记忆。一次是随袁书记和韩主任春节前去拜访先生,惊叹于陈先生夫妇俩姓名中都有“应时”二字。另一次是他来给我同一办公室的于老师本科生们讲课,我拿出些饼干糖果之类“不合时宜”的小点心打破了他们的学术气氛。最后一次便是随恩师去徐汇中心医院无声的看望。

于是,亲切的笑容,那辆小车与那个背影,成了我对学术先辈陈应时先生永久的追忆。先生一路走好!!!

早在2004年,我就开始啃读先生的文论并讨教。2005-2007年,我如饥似渴地连修了先生的四个学期的课程,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随后有幸考上了先生的博士。2008年,我受命搜集、通读、细读了先生53年来的所有研究成果,最终撰写并发表了万余字的成果综述《探微 辨证 创见——陈应时教授的乐律学研究》。至此,先生方认为我打下了基础,可以考虑博士学位论文了。先生说我会唱戏,首先嘱我纵览了诸宫调、杂剧、南戏、传奇、皮黄腔、昆腔、梆子腔等古今戏曲音乐文献。其后,先生与我把选题商定在戏曲宫调上,接下来限定在诸宫调上,继而又进一步改至与诸宫调有密切渊源的唱赚上,随后拟定在南宋唱赚乐谱上。这时,先生认为“问题意识”有了,最后才把我的论文圈定在“细溜溜”的一小段古谱上(仅涉及1个符号、5个汉字术语、8个谱字)。我就是这样跟随先生一步步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的。先生的知行合一,总让我不敢懈怠。我唯有心怀感恩,努力践行先生的言传身教。

上海音乐学院

于韵菲

上海音乐学院


供稿:音乐学系

设计:leisurelyzs

编辑:彭畅

上海音乐学院

小音家族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好不好看,你点了才算

温馨提示:在浏览“深切缅怀、致敬陈应时先生”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 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ai审核.png

对本文进行反馈,可以加快审核进度或“点击这里”前往其他网站查看。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上海本科院校-上海音乐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上海音乐学院-深切缅怀、致敬陈应时先生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