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上海纽约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交互媒体艺术)(IMA)专业毫无悬念地榜上有名。作为上纽大与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顶级硕士项目——交互通讯项目(ITP)合作的第一个本科学位项目,该专业关注新兴媒体与人文价值的交叉领域,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近五届毕业生中,约有10%的学生将它奉为首选专业,约3%的学生将之作为第二专业,还有6%的学生将其作为辅修专业。在包括IMA专业在内的双专业组合中,排名前三的热门搭配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金融学(商学与金融)和世界史(综合人文)。
在很多上纽大学子看来,选读双专业不仅是一种满足父母期待与实现自身兴趣的手段,也是一种通过不同搭配最大限度地为未来保驾护航的方式。我们找来了修读以上双专业的三位校友,了解她们选择的初衷、学习的感受,以及双专业搭配对后续职业发展的影响。希望这些声音能有助于未来的学生家长们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
2018届校友姚毓夏
IMA和计算机科学双专业
2018—2021年就职于R/GA公司任创意工程师,即将入职阿里巴巴集团担任创意工程师
“两个专业有天然的互补性,学有余力的学弟学妹们永远不要吝啬去开启专业的另一面。”
姚毓夏进入大学后因为喜欢创意设计而很快锁定了IMA专业。之所以选择双专业,是因为她在学习和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技术不精通而带来的瓶颈。为了能够百**地将想法落地,她将目光转向了计算机科学,希望通过学习该专业,提高编程技能,获得最前沿的计算机学科知识。
在她看来,上纽大包容开放的环境鼓励每一位学生不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专业里,要勇敢地去涉足其它专业,在学科的交叉点上不断探究,持续创新。姚毓夏认为IMA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前者将她领进基础编程的大门,后者则系统深入地让她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前者教会她从用户体验的视角出发,也让她在做后者的项目时多些人文的考量。
毕业后,姚毓夏以前端工程师的身份在一家国际创新咨询公司工作,工作的内容更偏向计算机领域。但她发现双专业的背景让她拥有了更加广阔和“从用户场景出发”的视角,在与多元背景的同事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的不可替代性。未来姚毓夏即将入职互联网大厂,继续深究网页前端、3D渲染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她逐渐将个人重心往感兴趣且有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偏移,实现职业的发展与突破。
姚毓夏很推荐IMA和计算机科学双专业的搭配,但她也理性地认为这并不是大学的唯一“攻略”。在她看来,目前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背景毕业生较为偏爱,能够提供的岗位也很优质,但更重要的是,要想成为T型或∏型跨专业人才始终需要有一门到两门的主专业作为“立身之本”。她希望大家能够在IMA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挖掘出自己想要专攻的方向,再通过学习另一专业来加强该方面的优势。她建议学有余力的学弟学妹们永远不要吝啬去开启专业的另一面。
2018届校友倪雨嘉
IMA和金融学(商学与金融)双专业
毕业至今就职于安永财务咨询团队,任高级咨询顾问
“把最喜欢的事做兴趣,次喜欢的事做主业。”
倪雨嘉之所以选择IMA和金融学(商学与金融)这两个实际上并没有太多交集的双专业,是因为兼顾家庭要求与个人兴趣。由于父母都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他们希望女儿也能走上这条道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倪雨嘉自幼喜爱绘画与媒体、设计与艺术,高中时因为学业压力而被迫中断了爱好。上纽大包容创新的氛围,让她能够弥补心中遗憾,也给了她向家人证明自己的机会。
IMA这一高度自由化的专业圆了倪雨嘉儿时的梦想。她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看到每件作品背后设计者的独特想法,在欣赏同学们全新创意和接受多角度评价的过程中,为下一次创作汲取源源不竭的灵感。这让她不禁感叹,这个专业的魅力就在于可以“享受不同想法交汇碰撞的过程,勇敢地表达自己,并且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倪雨嘉首先锁定了市场营销与广告的方向,但在面试过程中,她发现自己与传媒、广告等专业出身的同学在专业技能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以平面居多的广告设计也与她想要做互动和创新的想法存在较大偏差;她甚至还尝试过动画和视频工作室,但最终都与理想的就业方向南辕北辙。秉持着“把最喜欢的事做兴趣,次喜欢的事做主业”的想法,她最终倒向了金融那边。因为喜欢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在通过自己专业知识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充分的成就感,倪雨嘉走上了咨询的道路。
对倪雨嘉来说,金融学让她学到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硬技能,IMA专业则赋予她创意和艺术思维等软技能。从就业的角度来说,倪雨嘉认为IMA和计算机科学双专业可以“互相成就”,而由于市场上并没有太多能够兼顾交互媒体艺术和金融学专业的工作,这样的双专业搭配则显得“较为割裂”。她表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付出了较大的机会成本,为了满足两个专业的要求,往往不得不放弃其中一个专业的专业课,导致自己在两处都“懂一些但是不精,好像看见了冰山表面,但冰山下面的东西并没有摸透”。
发现这一问题后,倪雨嘉一直在不断地摸索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走到了现在。好在她对目前的工作状态比较满意,“工作之余我会主动学习新的财务知识,IMA作为我的爱好以及生活中的调剂,我始终关注它的发展,每年都还会回学校看看期末大秀。”
2019届校友胡文倩
IMA和世界史(综合人文)双专业
2020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硕士项目毕业后前往巴黎科技公司Zenly担任产品交互设计师
“作为时代洪流中一朵微小的浪花,双专业使我对‘信息时代和社会个体如何互相塑造’的议题保持敏感。”
问及为何选择双专业,胡文倩表示主要还是兴趣使然,“好奇心是驱使一个人在一门学科或行业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源动力。” 上纽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使她有机会与教授同学在社会、电影、艺术等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在她看来,人文学科不仅可以拓宽大家看待世界的视野,也能够训练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使我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与此同时,IMA专业使她看到未来的可能性——世界和自己的可能性。胡文倩喜欢创作,对阅读和写作尤其感兴趣,但在大学之前从未想过能以修读双专业的方式将人文与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她表示,在IMA遇到了集热情与创意于一身的师生,至今她仍时常想起期末周凌晨四五点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的IMA实验室。
修读双专业带给她最大的收获在于使她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和思考力,能在自己热爱的专业中深耕也让胡文倩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作为时代洪流中一朵微小的浪花,双专业使我对‘信息时代和社会个体如何互相塑造’的议题保持敏感,让我对社会环境和行业的细微变化能够有所觉察。”胡文倩说。
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倡大家勇于尝新,对未知保有好奇,不给自己划定界限。在这里,没有人会跟你说因为你是文科生,就不具备学习某个专业的条件。胡文倩表示自己学到的一个很好的品质是,在接触一个事物前,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说‘喜欢’或‘不喜欢’、‘擅长’或‘不擅长’,先试了再说。
在她看来,某些双专业的搭配——如IMA和计算机科学等——对于未来的求职和发展是事半功倍的,但胡文倩相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不应该被公式化和功利化的思维局限,只要一个人拥有足够的自律、热情、学习能力,总能实现理想的学术或者职业目标。”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