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为响应国家“科技冬奥”的号召,相关研发工作也大多进入攻坚克难的总结收尾阶段。从前,冰雪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并不高,因而肩负“科技让冬奥更出彩”使命的科研团队,也承担着重大的责任,面临着更困难的挑战。
前不久,我校2018级运动科学学院研究生杨宸灏荣获“2020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而他正是刘宇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团队成员的一份子。今天的他,将与他的故事和经历一起,把这支硕果累累的科研团队,带到我们的视野里来。
一次特殊的邂逅,让这个生长于南方的少年,从此一心向北,誓雪为约……
雪见,结缘
杨宸灏的家乡在四川乐山,那里的冬天鲜少下雪。因而他和许多南方孩子一样,度过了一个对雪印象不深的童年。只有峨眉山上有皑皑白雪覆盖山峦,形成了一座天然的滑雪场——杨宸灏借此认识了冰雪运动。
正式与冰雪运动结缘,是在本科实习期间。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为国家速滑队提供了科技服务。之后来到上体读研,正为选择研究方向而迷茫时,他发现自己的硕导——傅维杰教授正在进行冰雪方面的课题研究。由于此前有经验,他成为了“科技冬奥”团队的一份子。这一切,都仿佛出于缘分的指引。
峨眉山上的飘雪,远隔数年,轻盈地拥抱了那颗青春昂扬的心。
杨宸灏在河北涞源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
坚守,决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孩子,杨宸灏虽然对冰雪运动缺乏深厚感情,但他深深热爱着竞技体育。因为自己本是运动员出身,在见到其他运动员时,便总感到很有共同语言。
有一次,在为花滑队服务时,杨宸灏所在的团队要观测一名男运动员的旋转跳跃。但这位运动员当天的状态不太好,一直完成不了三周半的动作,摔了无数次。当时,整个科研团队都担心他会受伤。杨宸灏便问他:“还测吗?”他咬咬牙:“测!”短短一个字,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那一天,花滑少年终究没能跳出三周半。教练喊他下场休息,他却支撑着疲惫的身体,走过来感谢大家为他一个人工作了这么久。那一瞬间,杨宸灏的心被猛然地触动了——他发觉,科研团队与运动员之间不是单纯的合作关系,而是在并肩作战,共同前进。想到如今的自己能够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换一种方式帮助即将站到赛场上的运动员们,而他们也由衷地认可、感谢着自己的付出,杨宸灏的心底倏地萌生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想亲眼看看,大家一起付出的努力能赢得怎样的结果,达成怎样的目标。渐渐地,这份感情便成为了他与这些孩子、这个项目之间最牢固的纽带。
尽管为各个队伍提供科研服务的时间有长有短,杨宸灏仍倾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搭架仪器、三维扫描、视频分析、动作分解、数值计算……在各个队伍间反复穿梭,对他而言再熟悉不过。有时工作到厌烦,放弃的念头已在脑海中回旋。可转念一想,若自己就这样离开,今后多少精彩将无缘亲历,多少遗憾要累积心间!那么多运动健儿们,还等着他和团队前往,想和他们一同展望……于是他下定决心:坚持,一定要坚持,要一起去看冬奥会上最精彩的光景。
杨宸灏(右一)正在工作中
韧心,不乱
提及科研过程中遭遇的困难,杨宸灏认为,最主要的便是克服体育科研与竞技体育相互对接的难题。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体育比作一棵大树的话,体育科研就像最前端的树枝,它伸向最远但却最细,有很多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体育科研时不时便会出现不太完善的问题,因为它总在探索新兴的不成熟的处女地。所以若要把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应用到竞技体育当中,就经常会出现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只有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变得足够可靠、有效时,才会真正在竞技体育中被投入使用,给予运动员应有的保障。而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首要难题就是权衡科研成果应以何种形态被投入正式使用之中。
既然要探索冰雪项目的奥义,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数不清的磨砺。由于实验室内与外界的环境差异,常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摆在杨宸灏和他的团队面前。这些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细微具体,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切实体会。且由于从事冰雪项目研究,杨宸灏经常需要到冰天雪地中工作。体感-50℃的情况下,他的手还要裸露在外操作仪器。等回到车上,双手早已被冻得没有知觉,等暖和起来后又传来阵阵麻木刺痛。即便又苦又累,他仍然信心满满,表示自己“没问题”。
杨宸灏(左)和伍勰副教授
今年夏天,杨宸灏顺利毕业,这个学期过后,他还想留在上体深造读博。对于未来,他并没有刻意给自己立定方向,而是打算边走边看,随时向机遇敞开怀抱,随时发现更有价值的自己。但在冬奥的影响下,他认为自己更有可能向北方发展。提及或许要面对的南北差异,杨宸灏非常乐观。他风趣地说道,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小强性格”,什么环境都能适应。随着他对工作的熟悉程度逐渐加深,在团队中承担的任务也会愈发关键、愈发具有挑战性。但他身上就是铆着一股劲儿,让他能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向着梦想的舞台进发,坚韧不拔。
工作之余,杨宸灏开朗好动,每周都会抽出时间打球、踢球,也很喜欢游戏。按他的话说,自己也是“非常普通”的。“我是工作狂型的,要工作就狠狠地工作,要玩就狠狠地玩。”此刻的杨宸灏,不过是一个爽朗的大男孩。
杨宸灏(第一排左三)与球队队友
相扶,温暖
硕士期间,杨宸灏已经参与了国家级项目“科技冬奥”的研究,并发表了六篇学术论文。对他而言,冬奥带来的有压力,也有动力。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切实推动他走好科研工作中的每一步。在强烈的使命感的促使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头脑中也有灵感,面对手头上的文稿任务,他宁愿一口气写到凌晨两三点,也不愿中断一晚,次日继续。这样固然辛苦,但完成一项科研成果时的喜悦与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让他一分一秒也不想拖延。
除个人的努力外,他还热爱着自己的团队。比起在实验室里做科研,团队中的任务常常“简单但琐碎”,却又都很实际、很有效。所有人合作有序、互帮互助,不计较个人得失。热火朝天、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大家每天都充满了干劲儿。
作为整个科研团队导师的刘宇教授和傅维杰教授,也给杨宸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能够达成科研目的,他们就会无条件地支持你,亲力亲为。”教授们拥有极致纯粹的科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向自己的学生们传达着安心的力量。同时,学校也为科研团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便利,在各个项目上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一切都深深地鼓舞了杨宸灏,让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信念。
从左至右:伍勰副教授、刘宇教授、杨宸灏
战疫,无憾
受疫情影响,项目推进难免受阻。即便如此,团队的课题仍在继续,只不过阵地转移到了线上。他们每周都要坚持开会、坚持汇报、坚持讨论。为了完成研发实验,杨宸灏和几位同伴还要提前回到学校去。但温暖常伴身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所有人都在真真切切地支持你”,让他信心倍增。
疫情期间,人们普遍闭门不出,线上运动APP变得流行起来。杨宸灏发现,部分APP会捆绑销售运动传感器。这类传感器能通过记录运动者的步数、步频等进行运动辅助,进而纠正跑姿。这让他联想到了科研团队为“科技冬奥”做过的一个项目——运动捕捉。启发之下,杨宸灏带领团队推出了大众冰雪全民健身互动社区,以科技助力全民健康。大众的不断反馈与社区的不断改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冰雪运动在越来越广泛的人群中普及开来。
在一颗执著创造的心面前,疫情非但没有给他的科研过程留下什么遗憾,反而平添了难忘的一笔。
杨宸灏(后排左一)
奇迹,期盼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实地考察了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期间,杨宸灏所在的“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汇报了科技攻关情况。
习总书记讲道:“同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一样,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自主创新,是助力冬奥最重要的环节。杨宸灏所在的团队使用的全部仪器设备,都是自主研发的“中国智造”。杨宸灏认为,我国的冰雪运动起步稍晚,软硬件都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完备。如果场馆建造、设备研发都要向其他国家寻求帮助的话,那我国在冰雪运动领域的发言权和生存命脉就掌握到了别人手中。中国要发展冰雪运动,就必须攻克这些难题,也一定能攻克这些难题。他们团队之所以设立项目、不断学习,就是为了助力祖国早日达成这一目标。
习总书记指出,冬奥会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在杨宸灏眼中,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下,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办好冬奥会,本身就称得上一个“奇迹”。况且我们的许多项目是“从零起步”、跨界跨项,发展至今,花费的人力、物力、精力已经达到了举世瞩目的程度。可以说,2022冬奥会必然是有特色的、精彩的、独一无二的。
关于自己不久前荣获的“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杨宸灏讲道:“说不高兴,那是骗人的。”获悉此事后,他当即将好消息分享给了家人;然而冷静下来的他,却又对自身有了更深的思考。“我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身边所有人的支持。我不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毕竟如果大家看到的都是‘杨宸灏做了什么,杨宸灏又做了什么’那多不好啊。我不会因为获得了这项荣誉就骄傲自满,我告诉自己,还是需要保持从前的自我定位。永远谦逊,永远向前。”
杨宸灏(第一排右一)
正值建党百年,杨宸灏愈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按他的话说,“你会感觉有人在挺你,整个国家都在挺你。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这是弥足珍贵的。”党的力量、国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让科研人员每走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没有阻碍。他们肩负着伟大的梦想前进,他们正与我们一同奔赴明媚的未来。
2022冬奥,我们再会。
采访:莫婧
撰稿:周彦宏、王诗睿
排版:袁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黄勇、刘思琪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