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看点,你get了吗?这个暑假,快来打卡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

上海理工大学,艺考

上海理工大学

2021-7-22 16:26:10 文/叶浩宇 图/金建

关注

上海理工大学

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

日前,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正式开馆了。主题馆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项目,历时近一年精心打造。主题馆一馆两展,二楼的“热血铸丰碑”刘湛恩烈士生平事迹展,展现了老校长的爱国情怀和教育思想;一楼的“丹心向春晖”红色文化主题展,再现了上理师生牺牲救国、科教兴国、制造强国的光荣史、奋斗史。开馆10余天以来,已有在校师生、校友、附属学校师生及来访嘉宾等近千人前来参观打卡……

上海理工大学

刘湛恩烈士故居主题馆开馆!沪上高校红色育人版图再添新地标

7月19日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韬奋纪念馆,国歌展示馆,扬州烈士陵园纪念馆,李公朴研究会,小海狸,理宝,校史馆,湛恩纪念图书馆,思晏堂,格致堂等

一起来看看他们打卡后

有什么感悟吧

徐世熙 外语学院原科技法语专业教师

我从1978年进入这所学校工作教学,直至退休。如今,我仍生活在这座美丽的校园,看着她一天天的变化,感慨良多。如今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开馆了,我们又多了一个经常来校园看看的理由,特别是上海机械学院时期的展陈,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年代。虽然我们已退休,但退休不褪色,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要为党和学校的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赵旭峰 2007级工商管理硕士校友

作为校友,非常荣幸我参与了刘湛恩烈士故居开馆仪式,诵读着东方锅炉厂工作的94位校友的《一封长信》,一种情感在胸中激荡。今天,我又带着孩子们回到母校,参观了刘湛恩烈士故居,希望这份对母校的情谊,也能感染到我的孩子们。

姜中敏 版院三办教师党支部

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思绪彷佛回到了90年前,置身老校长拿着手杖,和师生谈心的场景。英雄倒下,战歌未息,爱国爱党的红色基因已经融入了百年上理人的血脉,我们为成为上海理工大家庭的一员而骄傲自豪。

孔宁 环建学院2021届毕业生

馆里的每一张黑白的图片,每一件珍贵的实物,让我流连忘返,久久回味。我爱这座校园,所以在考研时还是选择了母校。很幸运,我还能继续留在这里读研究生,继续守护这座意义非凡的老建筑,传承血脉里宝贵的红色文化基因。

亓盼盼 志愿讲解员、马院研究生

我有幸成为刘湛恩烈士故居志愿讲解员,近距离地接触老校长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让我深深感动。这种精神,穿越整个世纪,依然声声热忱,句句诚挚。身为青年的我们,更应埋头苦干、奋发进取,书写上理人的青春报国之歌。

倪颖婕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学生

一走进刘湛恩烈士故居的展厅,浓烈的爱国革命气息扑面而来,一位大学生讲解员带领我们讲解了刘湛恩烈士的家庭背景、革命经历。刘湛恩烈士的革命经历深深触动了我,我作为新时代青年,也要传承和学习刘湛恩烈士的革命精神。

看到以上的感受

你是不是已经心动啦?

下面就一起来抢先看看吧

展馆一共分为2个展厅、8个单元、31个章节,共展出图文展项432平米、实物(含仿制)113件、多媒体11组、主题浮雕1组和艺术造景创作等5组,可谓丰富详实、看点多多。

#一尊半身像#

上海理工大学

1991年11月,建校85周年之际,学校重新将于1982年新落成的图书馆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并将刘湛恩塑像陈列于图书馆大厅。塑像为沪江大学校友会献金出力所建,为雕塑家王明龙先生所作。铜像下方的铭文由刘校长的学生王弘之撰稿,沪江大学1947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周联华书写。

2007年,因图书馆搬迁,铜像封存于档案馆。如今随着刘湛恩烈士故居开馆,该塑像移至故居内,供人瞻仰凭吊。

#一根手杖#

上海理工大学

在二楼复原的书房场景中,一根磨损的手杖,诉说着刘湛恩老校长的教育情怀。20世纪30年代,在沪江大学的校园里,总能见到这样一个身影:他中等身材,戴一副黑框眼镜,身着长袍马褂,随身一根手杖,戴铜盆帽,迈着健步,忙碌往来于校园之中。他,就是刘湛恩老校长。

刘湛恩老校长倡导“沪江大家庭”精神,强调通过发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来造就一种“大家庭”的校园文化,建立师生之间紧密、融洽的关系。长校十年间,刘湛恩老校长居住于校园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形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经常拿着手杖,视察学生食堂、厨房,了解餐饮情况,晚自修时深入学生宿舍,嘘寒问暖,关心学生。每晚临睡前,他总要拿着手杖巡视校园。

这根手杖,成为刘湛恩老校长如影随形的形象符号。

#一块白手帕#

五四运动后,随着琼崖青年的觉醒,一批琼崖早期革命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改造琼崖”的道路,怀抱“奋起救琼之心”,纷纷出岛学习新文化、新思想。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因此成为当时琼籍学子出岛求学的热门目的地,琼籍青年叶文龙、王海萍、陈德华相继进入沪江大学求学。

1922年,陈德华考入沪江大学英文专修科,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发起创办“琼崖新青年社”,参与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参加领导了五卅工人大罢工,成为学运和工运的骨干,白手帕上手绣“毋忘五卅”的字样,反映了陈德华等坚定的革命信念。后受党中央委派回琼崖筹建地方党组织,组织培训农运骨干,1927年为掩护同志撤离被捕入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933年6月病逝。

#一首进行曲#

上海理工大学

《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上海理工大学

视听互动

1934年冬,刘良模在上海四川路青年会办起第一个民众歌咏会,义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1935年5月,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刘良模作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战斗群体中的一员,主张用歌唱的方法来唤醒民众,组织民众,为民族解放而歌唱。在“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雄壮歌声中,歌咏团变成战斗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用歌声将抗战思想唱遍中国。刘良模还将《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到海外,他一字一句地教会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Paul Robeson)演唱,《义勇军进行曲》从此唱响世界。

展厅中展出了珍贵的《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和各个版本的《义勇军进行曲》视听互动。

#一句嘱托#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办好新的大学,为社会主义服务。”是1950年7月15日,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沪江大学校务委员会华北教育观察团时的寄语。

1950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会议确定了新的高等教育方针,出台了各项政策,明确了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建设人才。1950年7月,沪江大学校务委员会组织华北教育观察团去北京与高校同行交流,谋求学校进步与发展。7月15日观察团受到时任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接见。周总理详尽透彻地分析了当时国内和国际形势,指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方针上要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应采取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要改革旧的高等教育,奠定新中国高等教育基础。他殷切希望学校师生团结一致,“办好新的大学,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封长信#

上海理工大学

1953年,我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学校在全国首设锅炉制造、汽轮机制造、内燃机制造三大专业,为新中国培养和输送了第一批能源动力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大批毕业生从筹建“三大动力”,到后来服从国家战略,转战大西南,献身“大小三线”建设,为新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1953年到1984年期间从学校毕业、1986年工作在四川东方锅炉厂的校友,共94位。这94位同学,同全厂6000多职工一起,奋战在祖国的大西南,成功地制造了我国至今为止出口容量最大的巴基斯坦古杜电站配21万千瓦机组的超高压锅炉和我国首创配30万千瓦机组的亚临界自然循环汽包炉,为电力工业建设奉献了青春和智慧。

《一封长信》是他们奔赴山海服务祖国建设的壮志豪情,也是献给母校和师长最美的“诗歌”。

#一部主题片#

红色基因赓续传承,强国使命砥砺担当。丰富的展陈如同精心设计的“教材”,与故居一道进行实景化、沉浸式教学,将使得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不仅要在空间上成为学校的“文化地标”,更要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高扬爱国主义教育旗帜上成为“红色基地”,将成为开学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和校友返校的重温一课,熔铸成学校最鲜明的文化底色。

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

已成为上海市“建筑可阅读”打卡地标

上海杨浦红色文化微旅行推荐线路

杨浦区青少年红色文化育人基地等

面向师生校友和社会公众开放

共同传承红色血脉

续写新时代报国故事

预约方式

主题馆开放时间

每周二、周四

9:00—16:00

观展预约通道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预约网址

或点击阅读原文进行预约

联系人

吴老师

联系电话

021-55270565

注:因刘湛恩烈士故居空间有限,为保障安全,每批参观人数不超过20人。

欢迎分享

您的打卡体验和感受

截至2021年8月30日

留言区点赞量前5名

将获得校名精品文创

快来参与呀

来源丨党委宣传部 档案馆

排版丨穆昊宇

责任编辑丨王博 穆昊宇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投稿丨校徽丨上课时间丨校历

记得“分享”“点赞”“在看”哦!

艺考相关文章

发现更多好内容

艺考用户说说

友善是交流的起点
带你看艺考艺考推送时光机
位置:艺考-上海本科院校-上海理工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上海理工大学-这些看点,你get了吗?这个暑假,快来打卡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
咦!没有更多了?去看看其它艺考内容吧